今天下课的时候老师拿起包走之前冲我笑了一下,现在想想心里都是暖洋洋的,心中想着这个笑是因为自己的分享得到了关注和承认吗?不过想想,老师每次走的时候好像都是冲我们笑笑,真是应了大猩猩的一句话——“其实客观事物往往影响不了人,影响人的却是人对于事物的看法,你看待事情积极就会积极,你看待事情消极就会消极。”
课上的讨论主题是联结创造力源头的两个问题——“我”是谁?以及我一生的“工作”是什么?我用一个思维导图表达了我的想法,但我的主题可能更偏向于呈现如何寻找这两个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模式。
思维导图最想表达的是“联系”、“情感寄托”
I指代自己想成为的自己,ME指代在他人影响下可成为的自己。ME被一个圆圈包围代表自己要善于容纳重要他人对自己的影响,I外围是一个三角代表只有善于容纳才能更好地坚定自己去成为自己想要的自己。I 和ME是有一个开放通道的,这个通道就是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当然除了重要他人,还有他人对自己的影响,虚线表达的即是这个概念。
细致地看重要他人,最上面的是父母和对自己有着特殊影响的表姐,然后依次是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直到当下的朋友。
这个思维导图的核心是凸显联系对自我认识和成长的重要性,更具体地说,是情感寄托存在的必要性。以前听父母和好友倾诉是出于义务感,自己倾诉是出于情感发泄的必要,其实更多时候,尤其对待和自己关系一般的人,我更多的想法是我不想麻烦你,你最好也别太麻烦我。而现在的状态更多的是愿意主动联系、主动维护,并且多了几分理解和关怀。就像老师追问我的,我和重要他人的联系似乎从心理距离上看,是在保持一定界限的前提下逐渐缩小的。举个接地气的例子,以前听我爸唠叨家里的事,我总觉得家长里短和我没太大关系,我想成为我想成为的人,那个人似乎有着摆脱家长里短、更宏大的理想,于是我听进去的东西并未实际进入自己的心灵,“听”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应然行为。而当时意识到这一点的我总是追问自己是否有些自私,现在想来,可能年龄和经历确实能改变很多想法。
崩溃是因为感觉“飘着”
现在的我似乎总是想拼命抓住生活中有烟火气儿的东西,比如逛一逛超市、听听父母唠叨一下家里的事、问问家里已经工作了的好友的日常...这些烟火气儿似乎能让“飘着”的我短暂着陆一下,证明自己还实实在在的“活着”。
说到“飘着”,似乎“虚”、“浮躁”都是它的同义词。本科的时候觉得虚是因为自己知道自己很弱但却时常被捧着,这种感觉让自己忧虑而虚;现在觉得虚是因为当下自己的状态和以前大相径庭,一点也不积极主动,而由此与周围失去了部分联系。比如课堂上不主动发言了,不发言不代表就没有想法,但是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外显就没法展现自己真实的状态。但是为什么我张嘴说话了呢?可能是因为我发现了、展现了自己的不足,感觉自己根本不是做学术的料(但为什么我不敢延续本科英语专业训练出来的“不要脸”的精神了呢?);可能是因为我“不要脸”说出来了但却没有得到预料中的反馈、或者说没有得到反馈,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所以哪怕确定了自己只是想进一步学习,不要一上来就跟自己树立一个学术人的标杆,也很难付诸行动(比如读书会上我对理想国粗浅的理解,但是老师也反复说人的认识都是从粗浅而深入的,所以要真实表达,所以自己逐渐变成了一个矛盾体);可能是因为任务量一多,自己贪多求全,反而一个都不想做,从而产生的无力感(现在已经逐渐在做减法,尽力专注);可能是在情感上很少得到周围老师的支持(老师们似乎都很秉持着理性,于我而言,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是敬仰的距离。课上认真听讲时老师突然说一句话表达了他认为你是否正在用电脑上微信的怀疑;过年给老师发送拜年短信,一些老师“新年快乐”四个字的回复以及一些老师也就没了回复;给老师送一些小吃的,老师敏感的认为那会不会是“送礼”...说出这些完全不是对老师的埋怨,其实可能是自己太年轻,没有这些应有的敏感度才会感觉老师过于敏感,但是这些小举动逐渐让我感性的热情慢慢冷了,感觉到了距离);也可能是和本科学习、生活的反差,无论是和本科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还是老师、同学的关系都真真不一样了...
说出这些理由,最后还是归结为最根本的原因——联系,正如老师所说:“自己创造的联系即自由意志的体现,是一个人之所以高贵的体现”。也许研究生就是半个社会了,自己踏入这半个社会后,总要面临一些客观的联系,自己在这些联系中反复挣扎,挣扎中发现自己似乎必须借助周围的手,才能有力气探寻创造自己想要的联系。有一句话说的挺好——“心是容不得真空的,不是积极的东西填充它,就是消极的东西填充它。若不抽出时间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最终将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应付自己不想要的生活。”而创造的动力似乎总要有些情感寄托支撑一下自己,所谓情感寄托可能就是和重要他人的联系,在二十岁出头的年纪,很希望自己的生命中能够出现一位最独特的重要他人,可是这个重要他人究竟会托你一把还是拽你一把,God Bless!
刚分手的我更意识到了家对我的意义
可能也是因为当下没有这样一个最独特的重要他人吧,我更多的把情感寄托给了家人、朋友,而家人又是最无法替代的,所以之前那么笃定要留在北方的我,现在又异常笃定的毕业了要回南方。
老师说我现在之所以有了这些想法一定是发生了一些事件(要知道这句话有多充分的表达了对我的理解啊,感谢!),但要说“事件”吧,似乎又没发生什么大事,但是心理的崩溃程度一点也没觉得少,就像学妹给我发的一段话:“现代人的崩溃是一种默不作声的崩溃。看起来很正常,会说笑,会打闹,会社交。表面平静,实际上心里的糟心事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不会摔门砸东西,不会流眼泪或歇斯底里。但可能某一秒就积累到极致了,也不说话,也不真的崩溃,也不太想活,也不敢去死——微博一只白”。总怕是自己“矫情”、“戏多”,所以总不自觉的看低自己的情绪,可实际上就是感觉不爽啊!好在我算是认识了一些吧,还是要学会正确和自己的情绪相处,虽然崩溃还会继续,但人生还得继续往下走,不是吗,就像老师说的:“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不意味着探索结束,反而,这才恰恰是探索的开始。”
to be contin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