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行潦”

《左传·隐公三年》:“潢汙行潦之水。”杜注:“行潦,流潦。”孔疏:“行,道也;雨水谓之潦;言道上聚流者也。……此水用为饮食……藻虽潦水所生,要此潦非生菜处也。”

“藻虽潦水所生”指的应该是《诗·召南·采𬞟》:“于以采藻,于彼行潦。”潦音老。按现代汉语,依杜注,行当读xíng,依孔疏,行当读háng;中古时同音,皆匣母阳部。《王力古》释“行潦”为:“聚集的雨水。”这些解释大同小异,但都是把“行潦”视为一个词来解释。这么解释有个问题:《左传》此篇“涧溪沼沚”“𬞟蘩薀藻”“筐筥锜釜”“ 潢汙行潦”并举,“涧”、“溪”之类,皆一字一词,唯独“行潦”是两字一词,似乎不太合理。

《诗·召南·采𬞟》:“于以采藻,于彼行潦。”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行者,洐字之省借。”并引《左传》此篇为例,认为“行”、“潦”应该分成两个词来解释。从文法上讲,应当要合理一点;但同样有个问题。训“行”为“洐”,在文字学上似乎是没证据。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也没找到“行”、“洐”通假的用例。再说,省形、省声、省借一类,从概率上说,大多是不靠谱的。并且我觉得,对于训诂学来说,已有的文字、训诂成果可以作为直接材料,而文法宜作为辅助性材料佐证。所以,训“行”为“洐”,我偏向于不认同。

前面说“‘涧’、‘溪’之类,皆一字一词”,这个其实不太严谨,因为“薀藻”也是有争议的。《左传·隐公三年》:“𬞟蘩薀藻之菜。”杜注:“薀藻,聚藻也。”孔疏从之。说文:“薀,积也。”《王力古》认为“薀”有“水草”义,所举用例便有此例。颇疑“薀”、“蕴”同源。依《王力古》,“薀”、“蕴”现代汉语均有yùn、wēn两个读音;中古分属影母问部、影母魂部,问部、魂部同属臻摄;上古韵部同归文部,影母应该还是影母。二字字形相似,可能是讹变或者因构形理据不同为同一词造的不同字(“昷”这个字也是有的,影母文部)。二者读“yùn”皆有“积聚”义,读“wēn”皆作“水草”义。《唐韵·吻韵》:“薀,《说文》:‘积也。《春秋传》:薀利生孽。’俗作‘蕴’。”《段注说文》:“于粉切,十三部。俗作蕴。”这个基本上算我猜的,《说文新证》《字源》都没收这俩字,也没找到其他数据;不过我觉得,大概可能也许猜对了。当然,即使同源,也要看它们本义是什么,在这里能不能训为“聚”,不可简单定论。

当然,读书不能靠猜。我们继续说“行潦”。如果“薀藻”可以确定解释为“聚藻”,那“行潦”解释为“流潦”,从文法上讲,似乎也能说通。再者,“涧”是两山间的水,“溪”是山间的水;“筐”是方形的竹器,“筥”是圆形的竹器。虽皆一字一词,但含义比较接近。从这个角度说,“行潦”也不一定要解释为两个词。

最后总结一下: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材料来看,我更偏向于“流潦”一类的解释。

戊戌元月初三

(1103字)

注:有个字可能显示不出来,那个字是⿱艹频。我很好奇为什么这个字没有。虽然并不常用,但古籍中并不少见。“蘋”这个字倒是有。但严格来讲,规范简体字应该是⿱艹频(《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004页。《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检字序号7841)。“蘋”常简化为“苹”,这个不太对;而简转蘩,“苹”常转为“蘋”,这个就更不对了。“苹”字见于《说文》。“蘋”、“苹”是两个词,都是草,但是是不同类型的草(参见下图)。只不过“苹果”以前常写作“蘋果”而已。


苹,《诗经名物图解》
𬞟、藻,《诗经名物图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诗经全文及译文 《诗经》现存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
    观茉阅读 67,308评论 0 18
  • 诗经详解(一) 关雎 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汉唐雄风阅读 4,335评论 0 41
  • 采集植物用于祭祀。 【题解及原文】女子出嫁前采集蘋藻,举行祭祀,向祖宗告别。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
    四夕清禾阅读 1,028评论 0 6
  • 用ORID方法回顾一天的生活。 O:客观 我今天做了哪些事情? 1, 书院读书笔记 2, 瑜伽 3, 准备早餐 4...
    Ariesyang阅读 291评论 0 0
  • 只有爱存在 恐惧是幻象 1、不去定义打标签 2、评判分析与逻辑思维的不同——评判分析(脱离全局观) 3、破幻象二元...
    丰盛富足的小帅哥阅读 29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