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作者公众号:许家驹
看多了雍正、乾隆两朝反反复复的宫斗,想必不少人已经审美疲劳,然而《知否》热映了,终于不是清宫剧,这部全新的古装剧,是以哪个朝代为背景的呢?
这问题不难,剧中多次提到东京和燕云十六州,再结合剧中的衙门、官名、服饰,可以看出,这是北宋,也就是整个大宋王朝的前半叶。
可是,包括笔者在内的历史爱好者们,对这个王朝始终怀有复杂的情感。
从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到靖康国耻,两个皇帝做俘虏,再从康王赵构称帝于应天,到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跳海,张弘范灭宋于崖山,南北都是宋,两宋一江山,长达三百多年的大宋王朝,人才辈出、文化繁荣、商业发达,在历史教科书里却明确告诉孩子们这是“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时代,而文学作品里面则多是这样的调调: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是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频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
前者写的是青楼女子,后者,嗯,应该也是写的青楼女子。(分别出自严蕊和晏殊,而严蕊本人就是台州营妓)
军事的压力始终没有影响那个朝代文人的普遍兴奋点,大致是闲情、闺情和市井歌谣(秦观、柳永、晏几道...),宋词多描写的这些情愫和相关的场景、事迹,风花雪月,柔情似水,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包括《知否》这个题目的出处,它的作者李清照(被定义为婉约派词人)也不例外。
文学艺术没有高低贵贱,当代人却有喜好和选择的权利,比如《知否》的立意和主线其实就是庶女逆袭的故事,这与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偏好也更相合。
宋代词坛在几乎被“轻音乐”统治的时候,还好出现了一个苏轼,再后来就是辛弃疾。
宋代词人里面,笔者独独最爱辛弃疾。许先森认为,他,称得上文坛的大宋雄风(苏轼则是文坛的大宋豪侠)。
终于切入了主题。辛弃疾身上有一些闪着光的精神,我愿意称之为辛弃疾主义。
那么什么是辛弃疾主义?
1.爱国
爱国,这点毋庸置疑!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酒醉初醒,想到的就是沙场点兵之往事,老而弥坚、壮心不已。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然而爱国,这点谈何容易?南宋,那是要打仗的!
太平日子是当时大多人想过的,而辛弃疾的理想或许真的“无人会”?在当时。
因为他想参与其中,参与到大宋王朝残存的中兴理想中,而不是无所事事!这里我们很自然就切入到下一点。
2.入世
比起大多数宋代文人的不谈国事,辛弃疾显然是个异类。当然这跟他的经历有关,从军队将领到转业干部(相当于镇江市委书记),辛弃疾一直希望自己能有所建树,于是经常将这样的经历、期许和壮志化为词作,似乎在一遍遍提醒自己,“尚能饭否”?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为何一篇词说了如此多的典故,赞扬在镇江抵抗曹魏的孙权,歌颂北伐成功气吞万里的刘裕,批判好大喜功的刘义隆,还提到饮马长江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老当益壮的战果名将廉颇。为什么呢?太明显了,这首词几乎就直接说出了他作为一方太守的政治和军事主张:坚持抗金,反对冒进。而“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句就直接是他自己当年的经历。
他用词作告诉当权派:历史并未走远,同样的坑别再跳下去了!
3.革新
主要是文风的革新。如果说苏轼开了“以诗为词”的先例,那么辛弃疾则创造出“以文为词”之新风,甚至满不在乎地使用口语。
革新需要勇气,搞不好会变成“浪”,然而他做得不错。
《西江月 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其实很不容易,因为宋词那是讲格律的,表面上是脱口而出,实际上遵循格律,严谨严苛,所以即使单看词作造诣和水平,辛弃疾也是高手中的高手,否则早就顾此失彼、弄巧成拙。
4.乐观
乐观的人,总是让人觉得充满理想主义。
看这首词: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闲居时候的作品,年富力强却报国无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且看下片,用了两个典故:东晋的殷浩罢官后愤愤不平,每天对着空书写“咄咄怪事”四字;唐代的司空图自嘲:说自己才疏学浅,位卑职低,怎么都该退隐了。
一丘一壑也风流是什么意思?就是我辛弃疾在哪里不能风流倜傥呢?
这可真是深沉至极的理想主义和乐观精神:你们去书咄咄,且休休吧,我在哪里不能风流倜傥呢?只不过是病了一下,起来有些疲乏罢了。(休息好了我还会回来的)
乐观,容易吗?不容易!
虚名功利谁人弃。
5.浪漫
乐观的人,怎不浪漫呢?何况还这么有文采!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的作品可不只有统一啊战事啊,还关心农桑,顺便回忆青春,这样的文字可不浪漫吗?我翻译成现代文吧: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提到浪漫那自然有男女之情,铁汉也有柔情的一面。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浪漫简单而朴实,以至于成了后人眼中的一种境界。
爱国而想有所作为,入世却不同意急功近利,革新,先做好必要准备,乐观,可以适当精神胜利,浪漫,关心细节并保有温存。
今天的人们,无论从事什么行业,耕耘在哪条战线,了解一下辛弃疾,学习一下辛弃疾主义,定有裨益。
生活是多彩的,丘壑是一时的,是处移花是处开。
愿看到此文的你日益精进、前程似锦,赚到更多的钱,获得更多的爱,拥有更好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