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
“知足”由人,“知止”由己。
“知足”是少一些贪心,“知止”是有满足感。
一念升起,知止,一念消失,知止,如如不动。这是深厚的修养功夫,知足易,知止难。
有人一心想发财,命局中也有大财运。殊不知,过早的超越了命局中财的极限,命也就不久矣。如某富翁,死时年仅38岁,留下了38亿的财富,若有个一二十亿就收手,或许命运又是另一番景象。
弘一法师给好友写了一幅字,书“知止”二字。
那时,他从李叔同变成弘一法师才一年零一个月。
知止之“止”,指的是“归宿”和“立场”,也就是对自己确立的目标、归宿和原则立场有很明白。
“知止”中蕴含无限深意与禅机。
从前有个樵夫,他老婆每天到佛前虔诚地烧香求佛,能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点。心诚则灵,果然感动了佛祖。
一天,樵夫外出时,在一棵树下挖到一尊金罗汉。樵夫一夜间成了富翁,可才高兴了几天就茶饭不思,坐立不安。他老婆就问:“我们现在吃喝不愁,又有良田美宅还唉声叹气的做什么?”
樵夫听完老婆一番话,发起了脾气:“女人头发长,见识短,让我烦恼的是那十八尊金罗汉我才得到了一尊,那十七尊还不知道埋在哪里,我怎么能安心?”于是终日为那没能得到的十七尊罗汉失魂落魄,没多久就病死了。不懂知足,不懂适可而止,终于害了自己。
世间之人,表面上死因各不相同。其实,多数可归结为不知足,不懂得“知止”。
人生若知知足、懂知止,会少很多烦恼,身心清净,多活几年是没问题的。
不快乐、不幸福,不是因为拥有太少,而是不懂知足、知止。不知足,不论多少财富都觉得太少。
不知止,不懂见好就收,最后反而连同到手的都一起失去了。
在汉中张良庙,有两块石碑,其一刻,“送秦一椎,辞汉万户”另一块刻“知止”二字。
张良辅佐刘邦灭了秦,便托病隐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游”。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只有张良大彻大悟,悟得“知止”之道,才得以保全性命。
古往今来,真正的英雄,莫不是因懂得“知止”,而功成身退,留下人生最完满的一笔。
不知谁讲过一个故事。
某天见人垂钓,于是旁观,其中一位钓上来一条大鱼,围观者齐声欢呼。可钓者却熟练地取下钓钩,顺手就将鱼丢进了河里,人群中响起一阵惋惜声。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钓者又钓上一条两尺长的鱼,钓者不屑,又顺手扔进河里。第三次,钓起一条不到一尺长的小鱼。围观的人群发出失望的叹声,早知如此,第一次就不应该丢掉那条大鱼。
围观者百思不得其解,问钓者为何舍大取小。钓者回答,因我家最大的盘子不过一尺长。
某禅师听到这故事,深有感触的说,世上皆求大不求小。其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对钓者而言可以买更大的盘子。也可以把鱼切断烹制。在旁观者看来钓者很傻,但我们都忘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肚子的容量也是有一定的,钓者只要小鱼,表面看是因盘子不够大。其实他要的是那一份知足常乐,自由自在生活啊!
仰山禅师问师父沩山禅师:“师父,等您圆寂之后,如果有人问起师父的道法是什么,我该如何回答?”沩山禅师只说了四个字:“一粥一饭。”禅宗寺院,早上吃一顿粥,中午吃一顿饭,晚上不吃东西。
沩山禅师的意思是说,无论人有多少欲望,其实每天只需一粥一饭就足够了,他用“一粥一饭”四字告戒世人一定要学会知足。
知足才能常乐,也才能长乐,这才是最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