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被这本书中的世界、咖啡馆这几个字所吸引,打开介绍之前还在想是不是讲解世界各地咖啡馆的书。但是看到介绍时,被书背面的三个问题所吸引“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不如坐下来喝杯咖啡,从这些问题开始,重新了解自己吧。”突然发现,这本书似乎是有关存在主义的书,想到最近在读的书,这本书更是引起了我的兴趣。
今天趁着空闲翻开了这本书。书中主要围绕着一位想要出门旅游散心、缓解压力的约翰,因高速公路发生事故,不愿等待决定另寻出路时迷路后,带着满腔的不满、愤怒、焦躁,发现了这样一家在他看来有些“诡异”的咖啡馆。在汽车油箱见底、自己饥肠辘辘的状态下约翰进入咖啡馆后,在点餐时发现菜单的背面写着:“在等餐时请思考:‘你为什么来这里?你害怕死亡吗?你满足吗?’”在点餐之后等待期间,与服务员凯茜询问、了解,在就餐后与咖啡馆的老板迈克、服务员凯茜、客人安妮聊天、探讨。以期望可以得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经过一整夜的探讨,最终主人公约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从“你为什么来这里”到“我为什么来这里”与最后的“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以及由最初谈到死亡话题的恐惧到最后的如何面对死亡恐惧。
在跟随着“约翰”一步步去思考“你为什么来这里”时,自己也会不自觉地跟着思考,“我为什么来这里?我为什么而活”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不自觉地跟着思考了一天。
凯茜说‘当人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时,就是改变的开始’,迈克也说‘我想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做出选择,有人小时候就开始做出选择,有人要长大一些,还有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做出选择,做选择急不得,没有人能帮你,你只能自己来’。当看到凯茜与迈克的话时突然间想到,当迷茫的人们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而活”时,就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踏上寻找答案之旅后无法停歇,直到有一天找到答案。
“我为什么而活”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我开始回忆,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开始发生了改变。
涌上脑中的回忆是那次经历死亡边缘的记忆。那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虽然过去已久,但是每当回忆起来时,不管回忆多少次过了多久,那个瞬间的记忆是那么的清晰。
今天再一次回忆起来,突然发现那次清醒后头脑中有了一个很坚定的信念“做我自己,过我自己的人生”。这个信念在往后的这些年里一直在引导着我,一直在激励着我。我开始自救,认真地看医生,认真的学习,慢慢从深渊中走到阳光下。当站在阳光下的那一刻,是那么的温暖、悠闲、幸福,那种美好让我想要握在手里一辈子。我开始寻找我喜爱的事物,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就是一个海绵在不停地吸水,那种感觉让我觉得幸福。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我努力地去学习、去成长,即是想要弥补曾经的缺憾同时又是想要看到未来更好的自己。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存在的意义。如果是的话,又好像有点不甘心,不甘心我存在的意义既然是如此的平凡。我试图思考出其他可以显示我独特性的答案。直到我看到了凯茜所说的‘做我想做的事,成为我想成为的人,只要这些是我认定的存在的意义,那么它就是答案’。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人们总是被各式各样的信息所以干扰。家庭中有父母、亲人,工作中有同事、领导,网络上各种信息推送这些都堆满了我们的生活,然而这些他人、网络所传达的信息,这些影响着我们的信息,真的是我们自主选择的吗?通过这些信息我们真的掌握着自己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嘛?
存在的意义没有那么的复杂。
它很难,难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会被外在的各种信息、信念影响,并坚定地认为是自己的想法,其实这是被外在因素掌控着自己的人生。
它很简单,简单在于用自己的方式找到答案,并且开始为这个存在的意义而努力。
“你害怕死亡吗?”
当看到这个问题时,想到这两天在看的欧文亚龙的《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最近在读到的这本书时给我的启发也是非常大的。书中提到的一句话与迈克所说的话非常相似,让我记忆深刻‘我们的人生并没有被预先注定,每个人都必须自己选择如何尽可能充实、快乐、富有意义地活着’。没有被预定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是由自己选择的,只是选择复制他人的人生之路,还是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确是由自己来决定的。
既然是人生之路,那么它亦会有终点,只是它的终点与一般的终点不同。它的终点是人人谈之色变的“死亡”。
“我害怕死亡吗?”
我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就如同之前提到的,因为经历过死亡,经历过对我来说比死亡共痛苦的事情。让我觉得对于死亡我好像不再恐惧,但是往往说出口的时候又不是那么的坚定。是的我有对于死亡的恐惧,就如同大部分都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一样。但是我找到了办法,找到了应对死亡恐惧的方法。应对死亡的方式很多,每多做一样就会感觉对于死亡的恐惧减少一分。虽然它可能就像那条抑郁的黑狗会伴随着我一生,但是不会在影响着我的生活,或者说我可以战胜它。
我认同书中提到的伊壁鸠鲁的灵魂死亡,伊壁鸠鲁坚信‘我并不害怕死亡,只是当死亡发生时我不想在场’,伊壁鸠鲁的意思是,‘我们并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会发生,因为死亡和我永远不会同时存在。既然我们死亡了,我们就不会知道自己死了,那么,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回忆起这段话时,想到了之前与一位熟人的对话,当对方得知我签署了人体器官捐献时,大为震惊地问我‘你为什么不害怕’,当时的我充满疑惑地问她‘我为什么要怕?那是死后发生的事情啊’她恐惧地对我说‘即便是死后,那也是有人要在你尸体上动刀,那得多疼,多么恐怖的事情啊’。现在回想起来,或许不是在尸体上动刀让她觉得疼痛、恐怖,而是死亡这个话题引起了她深深地恐惧。
不需要害怕死后的世界,是我应对死亡恐惧的方法之一。
很多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名志愿者,并且为身为一名志愿者而感到自豪与高兴。帮助他人,将更多的善意传达给他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经常让我活力满满、幸福感满满。虽然是在帮助他人,却也是一种应对死亡恐惧的方法。
书中有提到“波动影响”既:我们对其他人的影响会在传递给各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扩散出去,直到再也看不见。在传递的过程中,留下一些自己也许并不知晓的东西。
做善事,或许就是我在有限的时间里,留给这个世界的一种属于我的特质。
不管是伊壁鸠鲁的信念还是波动影响的观念,都是应对死亡恐惧的方式之一。最终的含义便是,在当下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你满足吗?
‘我满足吗?’
是的我当然满足,虽然在‘寻找存在意义’与‘应对死亡恐惧’这两条路上我还要继续前进,但是我已有了方向。我知道了我现在想要做什么,对于未来有了梦想与期待,有了应对恐惧的方法。
对于当下的生活,我不能说自己多么的满足与幸福,那听起来太假。但是每当遇到问题时,有了应对的方式,有了前进的方向,这种感觉不错。
不管未来如何,当下能做的便是享受当下的生活,为找到的意义而努力。
我讲诉了我的故事,凯茜说当人们看到这三个问题是,便自动地开始思考问题的答案,那么你对于:
你为什么来?
你害怕死亡吗?
你满足吗?
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