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有幸听顾老师分享了用商学院思维解释的生态位概念,我在笔记本上把它画成了一个三维的坐标系。后来,顾老师问我,你要不要写写自己的想法?
我说好。
那就先从一个教练故事开始吧。
一艘轮船因发动机故障,被迫停在途中的一个港口。为了不耽误行程尽快起航,船长请了很多专业人士来查看故障情况,但都无功而返。这时,一位老人在发动机管线边研究了半天,在一侧敲了几下锤子,就解决了问题。
老人向船长开价5000美元,船长惊呆了。“你就敲了几下锤子,就要5000美元,这不是漫天要价吗?”
老人淡定地回答说,“敲锤子只要2美元就够了,但往哪里敲却值得4998美元。”
我记得当时听完这个故事,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现在想来,这个故事恰好隐喻了顾老师的三维生态位。
其一:专业
有很多专业人士来查看轮船的故障情况,为什么他们都没能解决问题?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他们不专业呗。可是,什么是专业呢?敲锤子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没什么稀奇。但知道往哪里敲,却是这位老人异于常人的地方,也是他赖以谋生的专业技能,能他人所不能及。
HR的工作少不了面试,我也常常遇见候选人来跟我说“觉得自己值多少多少钱。”这里钱的数字只是一个价格,但我为什么要把这个数字给到你,却取决于你的价值。你的工作是否有技术含量,是否随便可以寻找一个替补,你有没有独当一面的技能,这些就是你的价值,你的价值决定了你的价格。
这让我想到了初入职场的自己。当时我放弃了媒体的理想,进入HR领域。摸索了一年半载之后,一度很向往能着手做点实事,比如面试。后来我的一位Director跟我说,你得跳出眼前的事务性工作,把自己放到一个更大的系统里去看待这件事是为什么。
我当时还不太能明白她的所指,只是尝试在面试的前后端各多做了一步,面试前会去好奇职位设立的背景,面试后会好奇候选人的求职动机。这样日复一日修炼了很多年,我不敢说自己的面试技能百发百中,但到了某一天,我就收获了一句“strong people sense potential”的评论,顺利转到了TM&OD领域,做一些专业性很强的HR分支工作,像是组织人才梳理、发展体系搭建和架构设计等。
随着经验和年纪的同步增长,职业瓶颈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我想,不要等生活在为难自己时,才后悔过去的生活过得太安逸。如果现在能沉下心来把这个领域学扎实,走到甲方乙方甚至丙方都不怕没饭吃。在关键的时候,能解救职业危机的,从来不是你在公司做到了什么职位,也不是你在公司工作了多长时间,而是你的专业技能,是否具备不可替代性。
其二:人际
老人是怎么能够为船长所用,去检查故障的?
故事太简单,我们不得而知。也许他业务精湛,是圈子里大名鼎鼎的专家,然而看起来又不像,否则为啥一开始就没找他呢?我猜他可能也只是一个隐匿的坊间匠人,得到某位人士的赏识,推荐给船长解决问题。
当发动机故障解除后,船长如释重负,老人得到了5000美元的报酬,这位举荐的伯乐得到了船长的信任,也许以后赢得更多的重用。这就是人际。人和人的本质都是利己,如果有利益链,比如对方能帮你解决某个问题,让你有“利”可图,或者对方对你足够真诚,让你觉得舒心,那就能产生一些自然而然的“关系”。“一燕不能成春”,能用到的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是一种等价交换。毕竟,没有人愿意毫无底线地消耗自己的价值来换取关系。双赢,才是硬道理。然而,能力决定人脉,真正能用上的人脉,是由自己的价值决定的。
职场不是拿感情说事的地方,每个人都在最大限度地寻求价值突破。自私地想,要想借助他人的力量成长,必定是自己也有能力提供对方需要的价值,比如组织目标或者个人动机,有时也是赤裸裸的利益。就像一名好的咨询顾问,在介入业务并经营人际关系时,都要以任务为导向,达到客户的既定目标并为企业创造价值。
不过,这些由利益而生的关系就好像钞票一样,花的时候要精打细算。
其三:时间
积累这样的专业知识,需要花多少时间?是不是学会了精准的敲锤子就高枕无忧了呢?
这让我想到了《七个好习惯》里的“以终为始”。许多人拼命埋头苦干,到头来却发现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错了墙。从终点逆向出发,去评估自己现在做的事。越是经得起时间考验,能在时间里产生复利价值的事,越有做的价值。
比如,在蒸汽时代,轮船是不可取代的交通工具,此时掌握轮船发动机性能知识是一种价值。然而,当世界进步到了未来时代,我们用程序取代了人工检测,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趋势自动分析故障,那么老人这种技能的存在恐怕就不值得4998美元了。
当然这是个理想化的假设,我们也尚未实现全然用算法和程序来取代人工。可如果我们把自己在学的、在做的,拿到时间线上去摆一摆,看看以前是怎样,现在和未来又会是怎样?当学会向未来要价值后,才能比别人用更多的洞察力。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再有可以一辈子干到老的工作。我曾经也面对亲手裁去一批背负中年压力的员工,他们哭着跟我说,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也是在那个时候,我下定决心,允许自己出现职业瓶颈,但绝不能有职业危机。我要在职业选择我之前,先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我老板总是在挑战我,问我为什么要在已经非常忙碌的工作之外,再给自己“生事”去参与线下引导活动,做咨询个案,还要锻炼写作和绘画。他总认为这是一些消耗能量的事,并觉得我应该适当减少此类活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交付日常工作任务上。作为下属,我理解他的利己用心。然而,我却不能真正认同他的想法。且不说这些我的兴趣是消耗还是聚集我的能量,我只是觉得,每件我认真对待又喜欢的东西,都会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派上用场——不经过自己努力而快速取得的东西,就像一堆泡沫,看起来很漂亮,但经不起考验。这就是摆到时间线上的奥义。
所以,在一个三维的坐标系里,每个人在当下的这个系统里所处的位置,受到专业、人际和时间的互相约束,就会产生特定的意义。也许时间会精进专业,专业成为人际的敲门砖;抑或人际加速了专业,时间却成为机遇。套用一句特别土却应景的话,立体地看这个坐标系,你在哪里,都可能是“最好的时代,或者最坏的时代”。你的每一步偶然,都将会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