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并且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吹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奋进号角,为做好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广大农村勾勒了新的时代画卷。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无论是粮食安全还是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都离不开乡村产业的兴旺发展。要让农业经营有效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留得住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必须牢牢把握“产业振兴”的基石作用。
一是注重党建引领。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基层党员干部是乡村地区干事创业的排头兵,是带动集体经济的火车头。无论是河南兰考的“小蜜瓜大产业”还是安徽巢湖的“三瓜公社电商产业”都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冲在一线、攻坚克难。乡村产业的“个性发展”离不开党员干部孜孜探寻;乡村产业的“人才力量”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奔波操劳;乡村产业的“电商动能”离不开党员干部的苦心孤诣;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以身践行,引领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发展中来,真正做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乡村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献出更多“金点子”。
二是注重因地制宜。乡村产业振兴,认清优势十分重要,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交通设施、产业基础、劳动力、市场渠道等,都是重要的发展要素。依托资源禀赋,才能找对发展路径,“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实体”产业、“电商”产业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盲目照抄照搬、求大求全,其结果必然是“水土不服”“消化不良”。面对“山地多”“耕地少”的天然限制,重庆市万州区立足区域条件,提出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迈进。通过努力,山地劣势变成特色优势,原来的一片片荒山变成如今的一座座“金山”。实践证明,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让老百姓得实惠。
三是注重资源整合。广大乡村地区在资本、技术、管理理念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劣势,却往往在劳动力、土地、生态环境等方面占据优势。如果能够有效整合利用各方优势,扬长避短,必将能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一方要整合好乡村地区内部资源,例如成立村集体合作社、整合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化零为整,既可以增强自身实力,形成规模效应,也可以在对外招商引资中取得先机。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功能性平台的作用,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中小微企业集聚区等平台,加强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和政策集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第三方面要积极引入外部资源,制定完善发展规划,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利用优势资源,吸引各方力量资源,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大潮中。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用心、用情、用力整合好各类资源,乡村产业的“四梁八柱”才能更加牢固。
四是注重产业触网。农村地区的产业、产品居然天然的“电商”基因。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生态气息的乡土产品都可以慰藉城里人对故乡的渴望、使其感受回不去的乡愁。但在传统产业分工中,农村地区更多的是作为原材料提供方,产品附加值极地。如今“村村通快递”“家家通网络”让农村地区搭上电商的快车成为可能。既可以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直接提升产品附加值;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宣传本地区的美景、美食,实现旅游“种草”。例如湖北恩施燕窝村第一书记徐志新做起“助农主播”推广本地特色农产品,月销超600万元;四川泸州的高山萝卜干通过电商月销超10万斤,形成完成“萝卜干”产业链;95后大学生在福建大山买菌菇,带动种植户收入翻番;小小的产品实现了当地人大大的致富梦想。针对农村农民在电商运作上的天然劣势,有关部门也应当积极行动,从电商运营、快递物流等农村电商的薄弱环节入手,提供支持和指导,用互联网从源头助力品质农货出村进城,促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兴旺。
五是注重顶层设计。农民干事创业往往面临着“资源少”“风险大”等老大难问题,只有从制度上下功夫,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激发农民干事创业的热情。一要完善本地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真正适合本地区的发展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让农民能够看到产业的前景和希望;二要构建和完善产业风险防范机制,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方面对乡村产业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增强地方政府和企业兜底能力;三要完善投融资机制,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完善区域统筹机制,解决产业发展“规模”问题;完善政策扶持机制,解决产业后期“保障”问题
(原作者系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