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吕留良有诗:“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也会再逢春。”反复读“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这一句,深觉回味隽永。吕留良家族世代为官,却尝遍亡国失亲之痛,最后被雍正认定为反清逆贼处死,连抄写他诗文的人都一并被牵连。这一句诗尽管写尽心意,却无法映照他黑暗的人生。
同样是灭国失亲,在诗人出生的一千多年前,有一个女子却俨然是这句诗的真实写照。她就是文明皇后。
在人们的印象里,皇后大抵都是锦衣玉食、高贵规矩的后宫之主。但她却例外,她经历过极大的痛苦、卑微、创伤,却能在自己强大以后站在一个极高的视野之上。
有人说她是千古一后,却不知她本就是凤凰。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她甚至没有留下名字,人们都称她为“冯氏”。
冯氏的祖父是北燕皇帝,不幸的是冯氏一出生就是亡国公主。冯氏出生于长安,但她的一生并无太多的安宁。她的父亲冯朗当过北魏的秦州、雍州刺史,可是在冯姑娘长大的过程中父亲卷入谋反案得罪皇帝被赐死,满门抄斩。冯姑娘家中女眷被送进宫里,她因年轻貌美成了宫女,勉强留住一条命。
金枝玉叶成落难凤凰一时间无枝可依。
天无绝人之路。冯姑娘在宫中遇到了一个亲人,还是一个极其有远见的女人。
这个人就是冯姑娘的姑姑,也就是北燕国君的女儿,冯朗的妹妹。冯姑姑当时是太武帝拓跋焘身边的左昭仪。在北魏时期,除了皇后,其他都是夫人,夫人依次有昭仪、贵人、椒房。因此冯昭仪的地位仅次于皇后。
冯姑娘在姑姑身边养大,自小教她读书识文。冯姑娘自己也是生性聪慧,记性很好。
十四岁那年,文成皇帝即位,冯氏被选为贵人。而这多半是因为冯氏承袭了她姑姑的性情,因为史书不曾特意记载过冯氏的美貌。
据《魏书》记载,“后宫产子,其母皆刺死。”文成皇帝有两位皇后,一位是李皇后,一位是冯皇后,李皇后因为生下皇子所以被赐死。连文成帝也救不了李皇后,这是当时少数民族的风俗,防止母亲摄政重用娘家人。
谁能想到后宫的女人没有儿子也是一件幸事。比如另一位皇后冯氏,没生儿子,免于一死。不仅没死,她和文成皇帝两情相悦,成了文明皇后。她将李皇后所生的皇子养大,并辅佐其成为皇帝。和皇帝恩爱,对养子仁慈,宫中上下有口皆碑,那大概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她得到了每一个女子最想得到的美好、温馨小岁月。
好景不长,文成帝去世了。魏晋时期,佛教盛行,人们相信灵魂不灭。那是初夏时分,有人说冯氏因为在烧文成帝衣物的时候痛不欲生,只身扑向火海。她被烧伤了。
家散了,天下还在。
帝幼,后伤。朝廷表面安静,背地风波四起。
陆丽是冯氏和文成帝的恩人,也是对皇室忠心耿耿的纯臣。忠臣被奸臣所杀,群臣惶恐,彻底将冯氏从绝望中唤醒。千古皇后之路由此开始,她将重心放在辅佐儿孙上,随后她便成了北魏的政治核心。
历史上名后很多,汉高祖皇后吕雉辅佐有功,有德政,却无大的建树。慈禧太后掌权最久,但是内政不修,外交屡败。而唯独文明皇后冯氏,她是北魏王朝的一位皇后,但她的影响力却远远超过一个王朝的局限。作为一个皇后,她有较高的视野,一心维护曾战乱四起、田园将芜的北方。她亲自培养孝文帝,延续她一生坚持的改革事业。
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49岁的冯太后死于太和殿,谥号文成文明皇后。她临终时,曾降遗旨,并书之金册,一切从简,安排了自己的后事。相传孝文帝五天五夜浆栴不入口,哀痛至极。
一生坎坷,天道无亲,人世有情,她就做自己的天。
也许以后,人们在经历苦难的时候,会想起文明皇后的一生,明月何尝不照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