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之为公益,是发动所有人为公共利益而行动。”
在王石于自己的67岁生日演讲会上开启一场人生启蒙前两天,马云为他的这一理解和感悟作了生动的注脚。
1月21日,马云邀请80多位知名企业家聚会三亚,讨论并校计划和建设乡村寄宿制学校。他鼓励他们在各自的家乡出资参与建设乡村校舍、捐助校车,推动教育脱贫。“企业家最大的价值,是把钱用在刀刃上。”马云说,“我们要把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知识、我们的能力转化成为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两天后,王石在北京水立方以“回归未来”为主题,就如何活出一个健康、完整的人展开了探讨。面对现场三千多位嘉宾,王石打开自己,从与家人的情感谈起,细数生命历程、人生得失悲喜,最后以公益结尾。他谈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万科的“捐款门”事件,称之为自己一生中的“至暗时刻”,并从中获得至深感悟。“特别是企业家,当个人的影响力比自己想象的大,当自己的公司对社会的影响力比想象的大时,应该有更多的担当和更多的责任。”
据称,按照原先的规划,这场演讲本应在2021年,即王石年满70岁行将退休之时进行,但摆脱“套中人”身份后的王石产生了强烈的表达与分享的意愿,所以提前了3年。
中国最具盛名的企业家、慈善家,一南一北,分别从具体的社会问题和个人情感的角度出发,相继进行了两场大规模的公益启蒙,具足意义。
今天,中国的商业领袖不乏慈善精神,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于社会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以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并着力影响到更多的个体。他们在这一方面呈现的价值甚至远远大于他们从事的本行。只是,这样的企业家并不足够多。
企业家做慈善的动机不一而足,孩子化开的笑脸带来的愉悦感与价值感,一场意外一个瞬间引发的对生命的叩问,一个公共事件引发的对自身公共意义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指引。在行进的过程中,有些人得以深入地认识和发现真正的中国社会,对未来的路,对生命的意义开始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开始意识到,慈善于他们而言,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责任。
盖茨曾解释过这一责任感:“我并不是因为幸运而发现(操作系统)程序,而是由于环境的因素。我之所以能编写出最棒的程序,能雇用最优秀的人才,部分归功于我所处的国家和时代,我有责任回报。”
这是一种简单而朴素的价值观,具足力量。受此影响,超越捐赠层面,一些中国企业家开始走向专业的慈善之路。陈天桥在接受本刊发起的《中国慈善家捐赠报告》调研时提及,之前大多数企业家做慈善,是由经理人运作,自己的时间则更多用于商业,因为他们认为,有限的时间和宝贵的精力需要投入到更具价值的东西上,而商业比公益更具价值。现在,反过来,一些企业家开始将更多的心力投入公益,于他们而言,商业可以交由合作伙伴打理,而公益则需要自己亲自去做。
在中国,牛根生、陈天桥、何道峰、艾路明、刘小钢等企业家都属此列。相比慈善家这一称谓,或许称他们为公益家更为合适。
公益家面临的挑战显然更多。如何回应公众的诸多质问,如何回应社会需求,以创新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如何管理纷繁复杂的慈善事业,其难度显然比经营企业更大,更不容易把握。
王石说,希望自己人生的第三个30年,能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公益环保事业上。他说出这番话的3天后,马云挂帅阿里巴巴合伙人公益小组,并表示,将投入30%的精力到公益事业中去。
作为社会改革的重要力量,企业家未来的归宿于社会而言至关重要。他们的再出发,将是社会之幸,也是其个人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