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次家访中断之后,虽然每天都在看书但是好久都没有写读书笔记了。今天拿起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看起来。在扉页部分,王老师对诗意语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了诗意语文的实践策略:文本解读、整合、陌生化、诗性言说、举象、造境、入情、会意、因声求气、寻声。可能是理解能力的欠缺,对于这部分我反反复复地读了两三次可是依然懵懵懂懂。无奈,只好放下开始读文章的正文部分。文章的第一篇是王老师的上《荷花》的课堂实录与分析。读着读着突然间对于诗意语文有点感触了。
一、富有诗意的点评
在课堂的开始部分,王老师播放了一则荷花的视频,让学生交流你看到了怎么样荷花?学生们开始踊跃发言,有的说看到了白色的荷花,有的说看到了各种样子的荷花;还有的说看到了正在开放的荷花……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会用到,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我们大多说老师可能点评道:“哦,真不错,你观察到荷花的颜色。”或者会说:“真是一个观察仔细的孩子,你观察到荷花的形状。”然而王老师却不是这样说的,对于第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颜色。但是老师有个建议,你能不能为荷花的颜色换一个美美词语?”很快学生回答道:“雪白的荷花”。到了这里我们很多老师也就到此为止了,可是王老师进一步说道:“雪白,噢!比普普通通的白色这个词美多了。要是加上一个“雪白”,那就更美啦。”学生立马回到道:“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没有任何的说教,王老师引导着学生从简单到丰富,慢慢学会诗意的表达。对于第二个荷花的形状的描述,刚开始学生只是说看到了荷花的样子,王老师引导着他们逐渐从“样子”逐步到“千姿百态”最后到“亭亭玉立”,引导着学生从对荷花样子笼统的描述到具体的诗意的表达,这不就是一种诗意语文吗?
二、润物无声而又富有诗意的朗读指导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为了体会作者的表达的意蕴,我会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课文,可是怎样将文章的感情读出来,将文章的内涵读出来,我一直找不到好的方式。在这节课中,王老师用一个大问题“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有“有滋有味”“如痴如醉”“仔仔细细”等各种不同方式的看荷花。王老师抓住机会让学生分别带着这种感觉读相应的段落,巧妙地将朗读指导悄无声息地融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美美地读文,这不是诗意语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吗?
三、“冒”出来的诗意语文
《荷花》这篇文章中有一个字用的特别妙,那就是“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中的“冒”字。针对于这个“冒”字,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定会作为重点词引导学生品读,王老师也不例外,然而他用的方式却和我们绝然不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能会问学生“用这个“冒”字好处是什么?”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冒”字和“钻”“长”“顶”等字作比较。这样讲解很容易将学生带入一个抽象、枯燥、毫无生趣可言的理性分析之中。王老师则对学生说:“不着急、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花时间慢慢去嚼的。这样,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样的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学生回答“较快地长出来”“争先恐后地长出来”、“俏俏地长出来”。王老师进一步追问道:“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这一朵要记着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我们从中体会到一种荷花的心情,怎样的心情?”到这里,整堂课也就是最高潮的部分,孩子们由荷花的外形逐步开始去揣摩荷花的内心体验,他们从中感受到荷花长出来时的那种“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心花怒放”。课上到这里,孩子们也就自然而然的领悟出“冒”字的妙处。整个过程孩子们都处于一种诗意的体验之中,感性的领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