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作者用这样的架构,让读者一点一点产生好奇疑问,在最后才一 一揭开真相,让人恍然大悟的感觉。我的对主人公哈罗德及莫琳以及他们的婚姻的看法随着读书的进度不停地在转变。
当哈罗德收到奎妮的信,他去寄回信,好像冥冥中有股力量引导他开始踏上这个旅程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很是悲哀,为莫琳还有他们的婚姻。让我想起电影《遗愿清单》里的主人公在癌症晚期,离开家庭与一位病友去完成他的遗愿清单。我一面为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一面又为他的妻子所悲哀。我觉得这两个故事的两个家庭里,男主人公都是为了家庭好像忍受承担放弃了自己的很多东西,到最后终于放下所有一切去追寻真正的自己,可已经在垂幕之年。在他们一走了之之后,他们的妻子何等的凄凉与悲哀,我觉得还有愤怒。一个人在以‘为别人好’的口号下“牺牲”了自己,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到了差不多快一辈子了又懊悔放弃曾经维持的一切,打着另一个高贵的口号,这是对对方的不负责任。我怎么都觉得妻子是个”受害者“。然而我们应该怎么让我们的婚姻不至于走上这样的一条路呢?我一直在问自己。
以上是我读《一个人的朝圣》前半部分的感受。当我读到哈罗德在旅程中开始放弃不必要的东西,开始睡在野外而不是小旅馆,我很是为他高兴:不管怎样,我觉得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我还是为这样一种追寻而兴奋。我甚至开始想我什么时候也去完成一次徒步跨越几个省的旅程,我会有些什么让我惊奇的变化呢
穿插莫琳独自在家等哈罗德回家,非常想念他,开始翻开那些旧照片,开始发现她一直抱怨哈罗德没有很好的照顾他们的儿子,没有多与他们的儿子接触,她发现原来这些抱怨都是对哈罗德的误会或是诬蔑。她开始翻开更多的照片来寻找证据,证明哈罗德是爱儿子的,是努力与儿子亲近过的。她翻看的越多,越觉得自己对丈夫的抱怨是不对的。我心里不由得想提醒莫琳:当我们的心情不同时,对人的感觉也会不一样,心情糟时会觉得这个人简直一无是处,无限夸大了他的过错。而当我们对这个人充满内疚时,又会觉得我们之前的那些批判多么残酷,觉得其实他原来这么好。可真正的事实可能是,他没有我们之前认为的那么糟,也没有后来我们觉得的那么好。
在那些跟随者跟着哈罗德时,我真得担心这个”软弱的“人又要失去自己了。我一直盼望着他怎么还不偷偷离开那些想”捆绑“他的人?最后那些人终于”抛弃“了他,还自觉很有理一样,并抢了他的风头。我很气愤。我遗憾哈罗德没有地方去澄清他才是那个真正的朝圣者。可是哈罗德需要去澄清给别人看吗?他只是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有没有人跟随不是他想要的,别人怎么看他,别人又怎么看那些跟随者,这些与哈罗德有关系吗?没有,一点儿也没有。所以根本不需要去澄清。所以哈罗德没有失去自己,他还是他。
到最后所有谜团解开,我又看到莫琳与哈罗德其实是那么相爱。我很为这个结局高兴。
写到这里,突然意识到:就像刚才所写的一样,其实他们的爱本来就没有我想的那么糟,也没有后来我所认为的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