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认识的文字是爸爸教我写的毛主席万岁,每天在田字方格上写,一笔一划,32开的小本子上把这句话写很多遍。后来妈妈给我用花布缝制一个书包,里面装满了爸爸给我买的看图识字和有彩色插图的故事书,家里只要来了识字的大人我就缠着他们给我读书上的文字,与文字结缘的日子从此开启,伴我一生,文字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
我家的孩子都是八岁上学,妈妈说上学太早听不懂话,八岁刚刚好。而和我一起玩耍的邻居老美比我年长一岁,她上学的时候我也想去,妈妈就让我去了学校的学前班,学前班里有十几孩子,老师也不教啥,就是看着不打闹,我背着我的花书包,老师就让我给他们讲书上的故事。故事讲多了,文字就记住了,而对故事的喜爱也在心里扎下了根。
妈妈爱读书,据说读书的时间都是生每个小孩坐月子的时候,因为生了九个小孩,每生一个孩子都有56天的产假,妈妈说每次可以在床上躺20天,20天后就得下地干活啦,这难得的20天里母亲就读了很多书,所以妈妈肚子里有很多故事,母亲对我的教育都是通过讲故事告诫我的,温和又易于接受。
爸爸有个朋友,我叫他玄叔,他在镇政府工作,很爱来我家窜门,每次他来我家我都会坐在他怀里,磨他给我讲故事,他也有很多故事,具体内容不记得,但玄叔长得高大英俊帅气,我却记忆深刻,后来听说他有个儿子当了北安的市长。
上学后认识的文字多了,就可以读自己喜爱的故事了,可是喜爱的故事却被称为闲书,和学业无关,特别是因此耽误了学习功课的时间。家长不让看闲书,闲书只能偷偷看。
记得小学毕业那年花了三元多的大价钱买了一本《三国演义》,那个暑假读到诸葛亮死了就读不下去啦。上了初中,我的同学杜丽敏的妈妈在邮局工作,我就托她妈妈给我订刊物,那时候十元钱可以订三种刊物,《作文通讯》《儿童文学》《中学生数理化》,必须订家长认可的刊物,像《故事会》之类的闲书只能偷偷买来藏在课本底下看。小时候家里用报纸糊墙,报纸上有很多科幻故事连载,就满墙找着看, 喜欢阅读文字这个习惯就这样慢慢养成啦。
高中住校,离开了父母的监督和约束,我看闲书的时间不受控制啦,很多闲书都是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偷偷看的,说来奇怪,我一听课就困,拿出闲书立刻精神,有时不得不拿闲书提神。
大学时有了图书馆,可以借阅,可是很多我想看的书却只能租,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三本都是租来看的,租来的书看得快,每天不吃不喝不睡觉地看。那时候看《平凡的世界》感觉自己过的日子特别幸福,食堂的饭菜都比以往香甜,因为孙少平他都吃不上饱饭啊。
大学时的暑假想买一套《约翰克里斯朵夫》,需要28元钱,当时想通过卖菜赚钱买这套书,结果在三道街的市场卖了三天蔬菜和水果,只赚回了本钱和半筐桃子,就结束了我的赚钱生涯。这套《约翰克里斯夫》我也一直没买,后来看了电子版的。
上班了赚钱啦,经济独立啦,我就可以买我喜爱的图书啦,当时上班时开四百二十八元,只是每月会扣这扣那开不全,如果哪个月不被扣款,我会拿出二十八元去书店选我喜爱的图书。后来有了孩子,买书的资金就只能留给孩子啦,买他喜欢或者我觉得他喜欢或者我觉得他应该看的书,留给自己的资金只有每月6元买一本《读者》,这个《读者》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物超所值。
忘记是从哪一年开始有了电子书,我最初在“掌阅”app上看,可以领免费书,还可以领阅饼买书,我也在掌阅充值买书,可是掌阅里的很多书不符合我的口味,阅饼也越来越贵,我就转移到了“微信读书”,这里很多好书都免费,还可以分享领书,也可以阅读时长领币买书,多数时候我都读免费的书,偶尔买几本。前年儿子因我每天平均阅读时长4小时,年阅读两百本,奖励我一张微信读书会员充值年卡,这回我可以畅游微信读书啦,尽情阅读了。
读电子书也有不太好的地方,费眼睛,记得读《三体》时,因读了通宵,结果害了眼疾,去医院开了68元的药才治好,药店里买的眼药水根本不管用。
读电子书也有好的地方,可以听书,听书不累眼睛,没有读书费脑子,还可以边做家务边走路边听书,但有的好书听过了还得读一遍文字,否则品味不出其中的美好和韵味。
读书是我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出门都会带本书,现在只需带部手机。以往苦恼买不到喜欢的书,也因价格问题纠结,现在有网络,解决了所有问题。这两年先生单位每年给一千块钱的购书卷,我不得不又买了一个书架,看着那些纸质书我还是心生欢喜,闻着书香,听着书页的清脆声音,幸福感爆棚。只等退休,我就和文字作伴,每天的阅读,让我和无数有趣的灵魂相遇,偶尔码字,让我记录些许人生感悟。那个北大校长说,人生有三个朋友:读书、运动和孤独。这三个朋友我都有,我感觉自己很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