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一个在历史学界争议比较大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暴君,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他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大一统朝代;他统一文字,使其成为民族的基础,并沿用至今;他废除分封制,立郡县制,影响了后面中国统一后的管理模式;他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大大便利了国内的商业交流;他修建秦直道,大大地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修建灵渠,从此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修建长城,使其成为一条天然国界,并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他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河套地区从此永远了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秦始皇的许多做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所兴修的长城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建筑瑰宝,秦始皇的功劳我们都有目共睹,很多人觉得他并不是一个暴君,认为他的功劳足以抵消他的那些残暴行为。但是无论现在对他评判如何,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暴君。当时的百姓可没有什么造福后代的远大抱负,也没有宗教来欺骗他们“来世报”,所以百姓生活的幸福与否就是当时的人们对秦始皇评价的唯一标准。
一、严刑峻法,百姓水深火热
秦始皇在一统六国之后,为了维持专制统治,沿用了从商鞅变法以来的严峻法律,一个人如果被判了死刑,那么则要诛及三族,甚至是如果一家人犯法,旁边的邻里也要受到惩罚,称为连坐。由于当时的法比较严,可能百姓一个不小心就要遭受酷刑,在残酷的秦朝统治下,竟然出现了秦民逃往六国的现象,可见百姓过得多么水深火热。
秦朝的刑法残酷,单是死刑就有十多种,分别有在闹市之中将犯罪人当众处死;先对犯人使用痛苦难堪的羞辱刑,然后斩杀;裂其肢体而杀之;将犯罪人拦腰斩断;活埋等等。除了死刑,秦朝对活人的惩罚也很残忍,最典型的就是肉刑,有在脸上刻字的刑罚,有割鼻子、砍脚的刑罚。
晏子就在他的文章中描述当时秦国的刑罚残酷,街道上因为被砍了脚的人太多以至于街上很少人买鞋,这足以说明当时的刑法多么严峻。如此残酷的刑法下百姓对统治充满恐惧,必定会存在一些不满,不满的情绪一直压在心中,就会导致百姓生出反抗的心理,自然对秦始皇的评价也不会好。
二、焚书坑儒,钳制百姓思想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中国从奴隶制社会逐渐转变为封建社会。正是这种社会大变革,使得原有地制度文化不再适合现有的社会发展。诸子百家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出,各自探寻让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的方法和途径,由此诞生了许多立场的学派。
到了秦朝建立以后,这些学派仍然活跃在全国各地,他们习惯了原有的宽松风气,对当今的秦国政治法令大肆评价,肆无忌惮地批评讽刺,使得秦朝政府公信力下降,君王威严大打折扣。一个没有威望和公信力的政府哪里能够真正管理好一个诺大的国家呢?
所以嬴政在大臣的建议下,开始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整顿。所以秦朝政府就发动了历史上饱受争议的“焚书坑儒”事件,这里的儒不只是儒家学派,而是一些散布谣言、危害统治的学者。从根本上来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是儒家的思想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有冲突,秦朝通过焚书坑儒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来禁锢人民的自由思想。
”焚书“一事是因在当时有些学士反对郡县制,当时的丞相李斯认为有些读书人,总是利用古书上的言论攻击现行的国家制度,到处造谣迷惑群众,这种情况如果不禁止,对统治是非常不利的。秦始皇就采纳了他的意见,下了一道“焚书令”,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书。
除此之外,还对敢谈论《诗》、《书》的人处以死刑,如果不严格执行,就要受到很重的处罚。在各种思想碰撞之下诞生的书籍对读书人来说都是宝贵的,甚至是有些人的精神来源,但秦始皇却将大量的书籍焚毁,这种行为会引起读书人的不满。
而“坑儒”一事是由于当时秦始皇下令让他的臣子寻找长生不老的药丸以助他延长寿命,他的一个臣子因为觉得达不成此事就逃跑了,并且散布言论说秦始皇刚愎自用、暴戾等。之后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儒生们奔向转告,秦始皇一怒之下就把这些人全部坑杀,人数达400余人。
史书记载秦始皇“坑儒”杀的全是儒士,但是有学者考证说其中也有一部分术士,就是江湖骗子。但秦始皇为了政府的微信就这么将这几百人杀害,虽说也算杀伐果断,但也属实是残忍。历史也证明了残暴的统治向来不能持久,秦始皇的这些做法是为了维护统治,但是这种行为是违反民意的,会加速其政权灭亡的速度。
三、兴修三大工程 ,以致民怨鼎沸
秦始皇修筑长城、建阿房宫、修建秦陵,三项巨大的工程,必然会极其耗费民力,他征调民夫几百万,使得民怨鼎沸,老百姓苦不堪言。其中阿房宫是典型的秦始皇为了享乐而建的。秦始皇觉得都城咸阳的宫殿较为简陋,为了便于享乐,就决定在阿房修建一座大宫殿,但是这么大规模的工程,必定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史记》里说秦始皇一次性征发七十万宫刑犯人去盖阿房宫,这样的做法会极其劳民伤财,这么多的人力损失不说,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于是“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也就流传了出来,从这也可以看出民众对秦始皇的统治的极大不满。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同样的,让秦朝得到二世而亡的这个结果的的也是秦朝自己。六国如果爱护各自的百姓,那么他们团结的力量也足以抵制秦朝,如果秦朝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秦朝则可以长治久安,结果终究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倒行逆施灭亡了自己。
四、兵役、傜役繁重,百姓苦不堪言
秦朝的赋税沉重,百姓要将种地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以上缴纳给国家,百姓辛苦劳作,却没有获得什么收入,收入都交给了国家,自己却过得苦不堪言。除此之外,繁重的傜役也逐渐压垮了百姓,每年在外服役者多达三百多万人。这么多人为了秦始皇的千秋大业而去服劳役,这就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无法从事农业生产,从事生产的人员减少,粮食产量也会大受影响,社会经济被严重破坏,百姓又怎么能休养生息呢?
徭役就是封建时代的强制劳动义务,包括力役 、杂役、军役等。由于秦朝是我国的第一个大一统朝代,所以在有着大量的社会工程需要建设,不论是修长城还是兴修水利设施,又或是修通连接各国的“高速公路”驰道,都需要大量的人力。
董仲舒在《限民名田疏》中描述秦朝的劳役: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据考证秦朝的徭役时间是商周平民的35倍(商周的奴隶不算人,所以这种算法实际上是有一定的谬误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劳役年限是44年(开始时间为16周岁,终期为60周岁),这么长的服役期限,老百姓怎么会过得舒心,人们怎么安居乐业呢?
秦始皇到处修建工程,当然是需要大量的人力以及财力的,人力从老百姓沉重的徭役获得,但是有了人力还不够,服劳役的也也需要吃喝住行的消耗,这些消耗都需要钱财,那么这些财力从哪里获得呢?自然是从从百姓交的税收中来。
赋税氏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秦朝的赋税可谓是品类繁杂、名目颇多。在耕地方面有田租、田亩附加税;在人口户籍上有口赋、户赋;商品经济上因为商鞅变法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税款更是加重征收,既有关市之税,还有商品税、山海池泽之税等等,不可谓不繁重。
田赋的意思就是百姓种的各种农作物都要交赋税;人头赋税需要根据家庭人口计算税款,家里有几人就要按照数量交一定数量的赋税。除了还没有劳动力的婴幼儿都要计税。15岁以上的成年男女需要缴纳算税,7岁到14岁这些未成年人需要缴纳口钱税。
前面说秦朝的徭役是以前的几十倍,那么赋税呢?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秦朝的田租、人头税、食用盐等商品税收是以前的二十倍,赋税是强制征收的,百姓不缴就要被惩罚,这样成倍地增加赋税,国家是有钱去建工程、秦始皇是有钱去享乐了,但是却苦了百姓,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富裕,必定会引起老百姓的不满。
结语:
不管是实施严峻的刑法、还是修建长城等工程都是秦始皇为了维护统治、维护大统一局面的措施,我们不可否认秦始皇的巨大贡献,他扫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我们承认秦始皇带给后世的深远影响,有人说功过相抵,虽说他有些行为可以称得上是暴君,但是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对于百姓来说他真的不是一个暴君吗?
虽然秦朝经过短暂辉煌之后的迅速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客观历史因素,但是不得不说他的这些残暴行径的延续是秦朝二世而亡的一个原因,如此苛政虐民,是不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的,这样的国家注定不会长久,这样的统治也注定不会受到拥戴。得民心者得天下,顺民意者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