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于无眠处终有梦,说到梦,不由得联想到当今国内各领域内都炙手可热的名词——“中国梦”,这里的中国梦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而我国向来是一个喜欢逐本溯源探求历史的国家,这里无眠也随波逐流,和大家聊聊那些历史上绚丽多彩的中国梦。
庄周梦蝶
在中国古代文人圈子中,庄子的这个梦恐怕是最负盛名。
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简单来说,庄子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梦醒后,庄子脑洞大开,思考着究竟是庄周我做梦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作了我呢。
这个梦之所以有名,其一当然它是庄子这位大咖做的。庄子在中国哲学、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用多提,对后世文人那可以说是神级的偶像。尤其是那些抑郁不得志的文人,老庄出世无为的思想是他们最好的心理安慰。所谓得志时尊孔孟,失势后羡老庄。庄子说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庄周我从粪便中都能悟出道来,何况是在梦中。
其二是庄子的想法足够奇特,梦中化作它物并不离奇,离奇的是庄子竟然怀疑目前存在着的自己恐怕在它物梦中。一千八百多年后,笛卡尔还确定思考着的“我”是必然存在的,可然庄子连这个都否定了。别说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是当今普通人肯定也不会产生这种神经病似的想法。再回头说无眠《夜》这个小故事中,究竟是孟黎梦中少妇杀人,还是少妇梦中孟黎被杀呢?
其三是庄子的语言非常浪漫。寥寥数句,生动形象,文采飞扬。尤其是蝴蝶之比,李商隐诗云“庄生晓梦迷蝴蝶”,蝴蝶是传统文化中浪漫、自由、逍遥的寄托。若是庄子说梦见自己化作一只狗,“庄生晓梦迷柴犬”,效果就大打折扣。
其四是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的哲学思辨。我国先秦的这些思想大师们与同时代的古希腊思想家们不同,他们没有体系化的哲学专著,所有的哲学观点都以文学语言碎片化、隐喻化的融入到著作中。这个故事中,庄子想说的是,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他们都只是一种表象,它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究竟什么是真实?《黑客帝国》中墨菲斯说:
人类的知觉是受局限的,如果梦境足够真实,人是无法区分梦境与现实的,如同无法区分密室中的引力和加速度一样。
郑人争鹿
这个典故出自《列子 周穆王》,原文不短,这里不再引述。
郑国有一个打柴的人在山中打死了一头鹿,就把这头鹿藏在路边,谁知当他打柴回来,却找不到藏鹿的地方了。于是他以为自己不过是做了个梦。在回家的路上,他向路人述说了这个奇怪的“梦”。有人听到后,就按照他所说的去找,结果竟然给找到了。这个人带着鹿回到家中,得意地对老婆说:那个樵夫打到了鹿而得不到,真是美梦一场。老婆却说:你现在得到了鹿,说不定也是在做梦哪。再说那个打柴的人,他当晚做了一个梦,不仅梦见了自己藏鹿的地方,还梦见了那个人拿走了他的鹿。于是,第二天,打柴的人找到那个拿鹿的人,两个人为此还打了一场官司。
不知道大家看懂没,这简直就是庄周梦蝶的强化升级版,到底是谁在做梦,还是一切皆是虚幻。卞之琳诗云“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当下存在的自己,是不是他人之梦呢?
其实,《列子 周穆王》中还有好几个关于梦的奇奇怪怪的故事,简直就是一篇“盗梦空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列子生活年代在老子、庄子之间,也是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庄子 逍遥游》里说他能御风而行,是位异能人士。然而关于《列子》这部书后世学者争议很大,很多人认为它是伪作,成书最早也在魏晋时期。这里不做学术之争,《列子》中的故事还是相当有意思的。例如妇孺皆知的“愚公移山”,就出自《列子 汤问》。
下面再说一个《列子》中关于梦的典故。
华胥梦
典故出自《列子 黄帝》,原文不短也不再复述。
黄帝某日白天做梦,梦见自己到了华胥氏之国(华胥是传说中伏羲氏的母亲),这里居民道法自然,无欲无求,无谓生死,无爱无恨,整个国家和平安宁。
其实这就是道家思想中的“理想国”,一种乌托邦。
我国古代思想家们有个很保守的观念——越古老的社会越美好,社会发展其实是在倒退。孔子吐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不如西周。西周又比不上尧舜时代,尧舜时代比不上黄帝时代。而《列子》更绝,伏羲他妈那个时代才是最好。
无眠仍然觉得,咱们还是向前看吧。
南柯一梦
南柯一梦(不要倒着读)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也称为“槐安梦”,出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原文较长略去。
故事说唐朝人淳于棼有一次喝醉酒,在庭院的槐树下睡着了。在梦里,槐安国的国王把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而后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把他的孩子抓起来,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其实是过往云烟,于是,他就归隐道门了。
这仍是渗透着道家思想的一个梦,可谓是古时的心灵鸡汤。古代儒生的一生所求,无外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淳于棼在梦中实现了理想,然而世事无常,他在梦中也失去了一切。正如庄周梦蝶,浮生若梦,梦为何不会是人生呢?淳于棼通过一个梦顿悟,放弃了儒家理想,归隐道门去了。
黄粱美梦
这个典故出自唐·沈既济《枕中记》,也称为“邯郸梦”,原文较长略去。
有个卢生在邯郸一家客店里向一道士(汤显祖<邯郸记>里干脆改为吕洞宾)诉说自己的贫困,道士得知他的情况后便从行李中取出一个枕头来,卢生就枕着这个枕头躺下,看见店家正在煮小米饭,他就想先睡一会儿。卢生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迎娶白富美,当上CEO,步入人生巅峰之类的逆袭套路)。当卢生一梦醒来,发现小米饭还没煮熟。
现在邯郸的吕祖祠里还有一尊卢生的塑像,供游人参(cháo)观(xiào)。
巧的是李公佐和沈既济处在同一时代,都是中唐时期人士。虽然这个梦与南柯一梦相似,但典故想表达的思想却有差别。如果说南柯一梦是道家的一碗心灵鸡汤,那么黄粱美梦则是在兜售成功学:你们这些屌丝赶紧醒来搬砖,要知道美好的生活是要靠双手去创造,吐槽自己多么苦逼没有用处,最多在梦中意淫一把。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不吃小米饭,用上小米手机。
多提一句,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根据南柯一梦和黄粱美梦的典故,创作了两部戏剧《南柯记》、《邯郸记》。这两部戏剧与他的《牡丹亭》和《紫钗记》,并称为《玉茗堂四梦》(《临川四梦》),2016年还是他老人家逝世四百周年。
妙笔生花
典故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梦笔头生花》。原文就一句话: “李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就这短短的一句话段子,因为涉及了李白这个大IP,后人发挥想象,恨不得写出几部长篇来。各个版本的演绎,大致归纳为两种套路。
其一说李白在梦中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突然发现一支巨大的毛笔耸出云海,足有十多丈高,像一根玉柱一样,那笔尖又开放出鲜艳的红花。这生化妙笔向他靠近,李白伸手去取,当快要摸到笔杆时,不觉惊醒。
其二说李白少年时代,有一天晚上读书作文之后,酣然入梦。他正在梦中奋笔疾书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笔头上开出一朵洁白的莲花,抓起毛笔在纸上书写,没想到落在纸上却是一朵朵的莲花。李白捧起一堆莲花,扬手洒向屋外的池塘中。莲花入水即生出茎叶,竞相绽放。微风吹来,阵阵清香沁人心脾,李白十分欢喜,刚要伸手去摸,忽然醒了过来。
不管什么版本,总之,李白梦到“妙笔生花”后,打通了任督二脉,体内一种洪荒之力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从此千古名篇一挥而就,成为一代诗仙。当然,这个梦李白自己可没说过,纯属后人杜撰。其实诗仙自己也爱做梦,最有名的就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了,高中课本就有,全文背诵,忘记的去面壁。
红楼梦
最后,无眠以伟大的红楼梦作为结束。这部小说曹雪芹几易其名,从《石头记》、《情僧录》,改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最终定名《红楼梦》,可见梦字实为该书题眼。雕栏玉栋、朱颜璧肌皆如梦幻,尘世繁华更若过往云烟,宇宙间不过是四大皆空。
整部红楼梦,描述了不少梦境,例如林黛玉一梦而情痴愈固、香菱梦里作诗、宝玉梦至与甄宝玉相合、妙玉走魔恶梦,小红私情痴梦、王熙凤梦人强夺锦匹、宝玉梦至阴司等等。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第一回甄士隐就梦游过这里),曹雪芹用一整回文字描写这个梦,可见它的重要性。高鹗续作中宝玉又梦游过一回,这里就不说了。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原文略)
这回是说宝玉在睡梦中在警幻仙姑引领下游览太虚幻境的故事。仙姑说她受宁荣二公灵魂所托,前来指引宝玉不可贪恋人世孽情,应“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世之道”(不禁让人联想到<神曲>,其实欧洲中世纪文学作品很多也采用梦游形式)。出人意料的是,仙姑的教育方式很特别,让宝玉远离温柔乡的办法就是先好好领略一番,“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望使他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所以宝玉在此回中初试云雨,在梦中成功破处。警幻仙姑想的貌似挺在理,悉达多王子当年也是纵情声色后方才悟道成佛,怎奈宝玉走了弯路。
书中一到四回可以说是介绍背景和人物关系的序幕,第六回刘姥姥进荣国府才是正戏开演。这第五回,就起到收束序幕、启引下文以至总体结构全书的重要作用。宝玉早期的思想状况在第五回的这个梦里得到全面的反映,并且由这个梦,他的思想也跃上了一个新阶段。
此回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太虚幻境中的一系列道具。例如著名的那幅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直接点明作者的三观。之后的一系列对联都各有寓意。还有非常重要的《十二金钗正册》、《副册》和《又副册》以及十二支《红楼梦》调曲,可以说是曹雪芹为小说情节、人物发展而作的设计图。
红学家对于此回的解读可谓详尽,这里无眠就不必更不敢多说了,总之,该回乃至整部红楼梦,都体现出曹雪芹对人生、对尘世的感悟,与“庄周梦蝶”、“南柯一梦”类似,所谓神马都是浮云。《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家与道家在这里观点相近,所以曹雪芹安排了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一僧一道度化宝玉。高鹗给宝玉一个出家的结局,也在情理之中。
文章就到这里吧,假作真时真亦假,于无眠处终有梦,希望你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