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才是真正地活着。
清醒的人不多,清晰的时候亦少。克里希那穆提断言,我们都是二手货,含着圣人的汤匙长大。其实,高抬了人类这种生物。
我们勤勤恳恳,其实,驮的是功名利禄,焦躁不安为的是鸡毛蒜皮。我们没有发自内心的真正生命目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匆匆忙忙,就被岁月洪流卷至剧终。
01
你是谁
西方哲学,探讨三个问题: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你要往哪里去?
日月无情,才轮回不老。你们人类,赶什么呢?,别匆匆忙忙地赶趟了,慢下生活的脚步吧。
静静坐在午后阳光的窗台,翻开本子,拿出笔,凝视密不透风的高楼。
你,就用你手上的笔,找出高楼的缝隙,敲问自己灵魂。
你是谁?
你,这个你。不管是来自传统,世俗,偏见,教诲,还是内心蠢蠢欲动的欲望。从你睁开眼,第一次窥视人世那一刹,扑面而来,已是世事的面目全非。
梭罗在《瓦尔登湖》写到:“我到林子去,是因为希望自己有目的地生活,只面对生活中的基本事实,看看能不能学会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免得在弥留之际觉得自己虚度了一生。”
“生活中的基本事实”。真的,我们是要好好地问询自己,我们追逐,思考,拼了命都想要的,真的是我们需要,还是来自更深的渊源。
人,要活得很清醒,才能摈弃算不上生活的东西。
越清晰地了解自己,就会越知道如何做。
写作,是真诚地面对自己身心灵。打开,梳理,请求,让你往着“你是谁”的方向迈进。
02
见过自己
音响里传来伊能静唱的《遗憾》:“你总爱让往事跟随,怕过去白费。”
生命河流,掠去浮在表面的杂质。还需知道“了”。
佛说,放下。
我们,明知芋头烫手,但还是跳着,将它从这手,抛到那手,叫:“烫啊,烫啊。”像极了我们记忆里的痛苦、怨恨、罪责,紧紧缠绕。为何,不放过自己?
有时,自己对自己亦是无能为力。
写作,是将心底秘密挖掘出,接受光亮。这种坦诚,让你放过,和慈悲自己。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出生的英文是 I am born ,我被出生。出生,不是自我意愿。是被动行为。
外貌、性情、才智、脆弱、偏好、家庭,种种都不是我们的意愿。也许,我们生而脆弱,社会却要我们坚强。逼迫着我们,日日夜夜掩藏天生的性情。
活着,真正的罪责和混乱,是不接受真实的自己。
众生平等,或许是空话。但是,真实却是没对没错。
提起勇气,写出一抹真实的心碎,困境、难堪,是见过自己,接受自己。众人如何看待,是他们的自由。你的自由,却是跟自己和解。
03
重建自己
写作,是指向自己,也是重建自己。
很多刹那闪过的念头,或者,你写下的生命识见,本身就高出你自身。但你喜欢那样的生命状态,或处事方式,你就刻意将它留下。
在哈佛公开课的《幸福课》提到了人类行为,跟大脑里通道紧密相关。你期望自身活出某种状态,你在文章里写,在生活中活,加深它在脑海的通道,形成你思维惯性。一段时期后,你,期望的那个自己,在你刻意努力下,出现了。
海灵格谈到,他自身说话、写作,一般不用负面的词语。这种讲究的洁癖是不愿让负能量语言,在大脑里形成通道,拉低生命格局。
04
敏感的心
写一篇文章,不仅仅是“我手写我心。”其实,还动用全身感官,口、舌、鼻、身、心、意。对你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提出要求,让你更加敏感地体察到身边细微改变。
生活,从来都不缺少变化。缺少的是我们不具备一颗敏感的心。
时间过去了。
蓦然转身。人们惊愕道:时间,都去哪里了?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生命却不返复。
敏感的心,让你对生活,处处有感受,有热情,有发现。
广阔的宇宙,渺小的人类,个个都是生而孤独。
刘瑜说:“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真的,也许既不可遇也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处的自己伸出手去”
写作,就是朝着那个你伸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