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支撑孩子活动的动力是什么,在教育中是很关键的。观察到孩子的活动动力,也可以了解到我们为人父母的自己是靠什么在工作和生活的,我们的语言和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取向都会透涉出我们生命活动动力。
在我的儿童观察记录中,记录到她和同伴聊天信息,多次出现的语言:
“我厉害吧!”——自我认可,需要掌声。
“我有好多吃的!”——自我炫耀。
“不是你,是我才对!”——比较出高低。
第二个情景:
在教室练习拼图时,不一会儿,提出放弃,“老师,我不会”
第三个情景:
老师示范时,发现老师很快并顺利完成,她的语言反应是:“老师,你很厉害诶!”
第四个情景:
当一个小同伴坐在旁边遇到了拼图困难时,她自己的材料还没完成,放弃了自己的拼图,并说:“我来帮你”。——她似乎意识到同伴处于弱势了。当她真正要操作时,遇到阻力马上就放弃了。
有了前面的观察和记录,在教学中,面对这个孩子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支撑这个孩子活动的动力:大部分时候是,处于优势感和认可感带来的力量在支撑她的活动动力。
在我看来,这种动力系统,可不是什么好的动力系统,因为这是一个需要依赖外界支撑的动力系统。
简单的说,要想发现孩子的动力是什么,需要
关注个体的注意力在哪些信息上做出努力反应。
比如,我们正在讨论三角形,一个孩子这样反应:它好像一架飞机✈️诶!一个孩子说:我家有好多飞机,你没有吧!还有一个接着说:他有三个尖尖的角,du(扎)一下很痛吧?第一个孩子考虑是否和自己的生活有关,第二个孩子想要展示自己,第三个孩子在回味过去留下的体验。
同时,找到并甄别孩子的活动动力属于什么类型,在教育中也重要。
什么是甄别。即,透过观察宝宝在不同情境下,做出反应的动力类型归纳,会总结出孩子主要的反应动力类型,比如,被我观察的这个孩子,支撑她行动的动力是需要认可,也就是说,得到认可是她行为努力的原动力。如果情景没有制造出“认可”的可能,她也许就对这个情景中的活动没有兴趣,会展示出游离状态,注意力关注其他对象。
当然,孩子活动的动力,不只一个,会有多个,妈妈或者爸爸处于不断甄别的状态也很重要,这会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核心本质需求。
甄别出孩子主要的动力系统类型非常重要,因为,可以为下一步探索做基础。第一,这个动力系统是否需要优化,以及如何优化?当需要依赖外界来支撑的都需要继续优化。第二,形成的这种动力类型是如何来的?于自己和孩子间的互动模式有什么关系。
举一个例子,比如:这个孩子家里可能不只一个孩子,妈妈呢,常常挂在嘴边,习惯性的语言:“还是姐姐做的好!”,“你不听话,弟弟多乖!”这种语言非常容易,并无形中引导孩子感觉到——原来迎合妈妈(胃口)认可,就会有好处。
孩子从妈妈的语言信息里体会到了生存法则,吻合别人心目中的预期,就会大大增加好结果的概率。
然而,如果,这个孩子没有榜样示范:原来不用讨好和迎合,自己透过努力,独立获取生命所需,也可以有好结果。
个体能够意识到:做生命的主人是一个可控的状态,选择的权利永远在自己手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当然对于非常小的孩子,他(她)是没法单独的透过独立来存活下来,婴幼儿需要在安全依恋的环境下长大,至少长大到有足够的肢体独立能力,于此同时,幼小的个体也在感受父母(身边重要人)是采取什么策略生存下来的。
比如,父母讨好式的生存策略,会示范给孩子。这种生存策略,不将注意力放在发展自己能力,无需自我努力并贡献努力给他人,而靠寄生式获取社会资源,单位资源,耗散家人福报而生存。当然,这种依靠外界支撑的动力模式,一旦外界没能满足到自我,必生怨恨。
那么,如何才可以发现到孩子活动支撑的动力?
一,理论储备,需要原型。
比如,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原型中,可以寻找到线索。
生理需求
“宝贝,帮妈妈去搬一个凳子来”,孩子马上就去了。此刻你正在吃零食,他很可能是因为要吃零食。
安全需求
“宝贝,帮妈妈去搬一个凳子来”,孩子马上就去了。他有可能是知道,如果不去,遭受妈妈的一顿骂或者打。
认可需求
“宝贝,帮妈妈去搬一个凳子来”,孩子马上就去了。这个时候旁边还有一个弟弟,她为了得到妈妈说一句“还是姐姐乖”,就利索的去了。
归属同伴
“宝贝,帮妈妈去搬一个凳子来”,孩子马上就去了。如果不去,很可能没法和妈妈现在一条战线上,妈妈可能就不会带我去超市了,我就不能和妈妈腻歪在一起的感觉。
二,运用自我体验
也就是我们能够体会到孩子的动力类型,一定是基于曾经的自己也有过类似的内心活动。孩子内在是怎么样的是需要同理的,也就是自己没有的体验,几乎很难觉察到对方。
比如,一个从来没吃过榴莲的人,是很难体会到那个吃榴莲人描述吃到留恋的滋味。
三,持续观察和记录
没有持续的观察和记录,很难做出归纳总结
四,尝试和检验
形成的归纳和判断再怎么样,也是感觉经验,有时候感觉判断并不符合这个孩子的实事。如果不加以尝试检验,很可能一意孤行。
当我们透过这些努力之后,我们随时比较容易启动这种思维,就会比较容易体会到孩子,找到孩子的动力内容,有效快速的做出调整和行为选择,改善我们的行为习惯,或者习惯模式。由亲子关系衍生的动力类型就可以得到优化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