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今天起床后,收拾好行李,躺在沙发上时,想那条船了,牛津的那条船,想住在船上的日子,很心安,很暖和,烧火炉,是比伦敦的4层屋子里烧电取暖好的。
睡在船上的那些日子,睡的很沉,那沉似乎是到了另一个次元世界,早上醒来的时候,依然躺在沙发上,觉得回味,也觉得内心被充满。不急不慢,一天的时间就那样打开。那沙发也很舒服,刚好容下我和我的睡袋。其实那沙发可以打开来变成一张床,可我不喜欢,我不喜欢双人床很宽的床,我喜欢单人床,刚好容下我就行。
和船主之间,被称为对话。说话常有,谈话常有,对话不常有。能对话是因为,他懂且实践过无钱旅行,他知道旅行的一种是随风而行,是经历;他出版过好些小说。交换旅行和码字的感觉,可遇不可求。
很多人说:见面时跟我说说你的旅行故事把
我就傻了,我的故事都在文字里,不是我不能说,而是,我想交换的是感觉,我说我的感觉,你说你的感觉,从中有共鸣那是最开心的事。
而这很不常有,譬如,我曾住在一个4层的屋子里,很好的房子,是有钱的,但我们之间的交谈对我却缺乏共鸣。
下午的时候,有人问:如果你有钱了,旅行的时候会住5星级酒店吗?
不会,我断然说:我喜欢和当地人呆在一起,至少能有个谈话
下午4点的时候,我就坐在伦敦最CBD的地铁站出口,看着人来人往,外面写字楼灯火通明,英国下午3点半天就黑了。我估计那是伦敦最好的写字楼,银行,咨询公司所在的办公楼,不用看脸,那里进进出出的男人长一个样,衬衣领带皮鞋皮包有范又考究。那里的女人也不用看脸,一个个都是没有表情的脸,看小腿就好了,寒风里依然是丝袜,钉在高跟鞋里,配着风衣,手里叼根烟在写字楼外放风。
看到他们,我感觉麻木,既没有向往也没有一丝遗憾,好似这写字楼的生活和我不曾有任何关系,虽然,那是我年少时的生活,是我30岁前的生活。
大学时看杂志,杂志里的女人都好光鲜,她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办公室女郎。杂志里的衣服都很贵,几百几千。于是我脑中就有了一幅画面,这副画面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要在那个城市最好的写字楼工作,这样我也可以穿得像杂志里的姐姐一样很有中产气质了。深圳,上海,北京好的写字楼太多,在一个好的写字楼里的上班并不难,只是,我似乎永远也穿不起杂志里小姐姐的衣服。
再然后,我厌倦了,我厌倦了一天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床上就是在办公室里度过,我似乎被钉在了那里,没有假期,没有蓝天,没有阳光,什么也没有,连尽头也没有,只有每个月的薪水,这在北京实在也是杯水车薪。
我此时背着徒步包,包的外面还卷了一个防潮垫,穿着冲锋衣,并不敢走进那些楼里的一楼沙发坐着等人。我想,那些衣着笔挺的保安会把我请出去把,我的打扮和那衬衣西装格格不入。
我什么感觉也没有,不向往高楼里的生活和他们身上的衣服以及散发出的中产气质或者是精英气质,我很了解那样的生活。
什么都变了,什么都变了。
这样挺好,我依然在变化,虽然缓慢,虽然懒散
22-30岁是我的一种人生,目前,是我的另一种人生,一种“那些不上班又环游世界”的人怎么活的人生,我不知道他们怎么活的,我只知道,我过了这种流浪的生活有几年还没有饿死,等以后回头看的时候,也许它是诗意的,是诗意的生活,不羁的诗意。而我现在厌倦了这样,我不想一直在路上,总是移动,现在短暂旅行,回来停留,再憧憬下一个没去过的地方,再带着所有的期盼和期待去,在没有厌倦前离开,再回来,这是一个好的循环。
我又要变了
而每次变化的前兆是:会有一个问题就那么冒出来:你要什么,你到底要什么?好笑的是,我看到那些西装,小腿,风衣,我没有觉得:哇,低调的奢华,英伦气息,好好看,我没有,我觉得他们都长一个样,他们在我前面穿梭,在精致的外套里,我看不到他们的脸。他们看我一眼,觉得奇怪把,怎么会有一个女人坐在地铁站门口,坐在背包上,捧着笔记本发呆。他们不了解我,我却了解他们的人生和人生轨迹。
这是城市,这是大城市,我在伦敦的CBD,离泰晤士河不远,这写字楼没有北京的高,没有香港的高,没有新加坡的高,人们行色匆匆。
有人说:你一直在旅行了这么些年,我很难想象怎么过来的
我却能想象你这些年的职场生涯怎么过来的
我觉得时间过的很快,一眨眼,我都想不起工作忙碌,朝九晚五,写字楼生活是怎样了,离得那么远,我都有点憧憬了,真的。
J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