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的作文内容是离开故乡后,在有距离感的情况下,写下对故乡的一些想法。然而任凭我思来想去,我终于发现我这个人原来是没有对某一个地区有太大的归属感的。让我眷恋的某个地方,也许不会是地理意义上的家乡,而是组成家乡的最重要的部分,是那些人们。
我的家乡是在一个经济水平一般,除了人口特别多之外属实没什么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没有特别著名的风景,民俗文化也是没什么特别的,倒是有一个很出名的语言学家是在这出生成长的,除了同为本地人,人家的努力我也不好意思沾光。由于过于普通,就连老师都鼓励我们学生努力去更大的地方看一看长长见识,别在这埋没了。
但我的家乡是个,在我在外地上学时,一放假就迫不及待地想回去的地方。因为我的家人在那里。
每当我出远门,我对家的想念,通常都是特定的人。比如我的父母。我的父母是千千万万的为生计忙碌的普通人中的一部分。同大多数人一样,普通地长大,工作,然后结婚,为了家庭一直在努力生活着。在我看来我的父母依然是年轻的,他们处在中年人的这个阶段,仍有旺盛的精力,哪怕生活再普通不过也没有多厌倦。
父母是我对家乡的一缕牵绊,是我对家乡生活的点滴记忆。我现在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读大学,生平第一次离开家那么远。前所未有的距离感使我对未知的一切感到陌生。这种陌生不是对未知的畏惧,而是离开了熟悉的人,对需要重新接触的人们觉得不习惯。于是我比我在家里的时候更想念我的父母,有他们在身边给予我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安全感。
我想我的妈妈每晚都做的美味夜宵,想我的爸爸虽不多但是循循善导的话语。在家时我一抬头就能看到他们,然后很愉快地随便说说话。现在我只能在宿舍通过网络,从屏幕里同他们聊我的近况,家里的生活,聊完了一抬头,我只能看到一片不太熟悉的景色。巨大的失落感这时候就埋在心里。我恨不得快点放假,回到家,同他们一起。
很多事情从来都是只有亲身经历之后才能学会感同身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学就学过这首李白的诗,字面上或许很容易理解,但是理解不等同于共情。在我大学的第一年,或许我才真正感受到诗中那沉甸甸的思念。
距离寒假还有一个月,我已经迫不及待看到他们。我想着我回家该带些什么,我想着我太想他们了,我想着他们也很想我,我想回到我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