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大乱之世,百家争鸣,名士游侠们仗剑纵横,待价而沽,习得文武艺,买与识货人,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特殊但职业阶层“士”。然而何为“士”呢?“士”是一种介于平民与贵族之间的身份,他们没有贵族的封地食邑和特权,但有高于平民甚至贵族的本领和能力(当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没落贵族),属于类似于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士,都是凭籍着武艺、韬略、智谋、技艺、口才等来侍奉自己的主公,由此达到跻身贵族的行列,享受高端的待遇,选择主公效忠,就是那个年代流行的“择主而事”的风尚。
为了在剧烈竞争中能获得优势,各国诸侯与其宗室卿相都有养“士”的风气,由于这种风气的盛行,“士”的各种事迹在《春秋》、《战国策》、《史记》等记录不绝如缕。“士”这个职业是一群“有理想,有信念,以天下为己任”高素质阶层,也是那种大乱之世所催生的一种精英群体。
“士”与其主公之间的关系,更多的像现今的雇佣与雇主的关系,君臣之间的地位不平等,但对等,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父要有父的样子,子要有子的样子,那么一旦君没有君的样子,那臣怎么办呢?孟子就给出了答案:“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所以“士”效忠主公都是有前提的,就是君一定要礼待“臣下”(雇员),臣下才会献忠心与主君“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正如智伯的家臣豫让为智伯报仇,刺杀赵襄子的故事,很典型诠释了这种君臣之间的关系。
公元前453年,智伯率领韩家与魏家围攻赵家的领地,兵围晋阳,决汾水灌城,结果赵襄子策反韩康子与魏桓子,半夜决汾水反灌智伯营地,趁势赵襄子正面进攻,韩、魏攻其侧翼,击杀智伯,并灭其宗族。“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灭了智伯之后,为了报之前围攻之仇,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豫让是智伯的家臣,眼看主公死后受辱,一而再,再而三的变着法(乃诈为刑人......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刺杀赵襄子,最后一次被抓之后,赵襄子大为不解,责问豫让,:“你之前不是也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吗?他们都被智伯灭了,也不见你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著地为他报仇呢?”(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直言不讳自己的价值观:“我以前侍奉范氏和中行氏的时候,他们都只是以一般人的待遇对我,所以我只用对待一般人的方式来侍奉他们。而智伯给的待遇去人是‘国士’级别的,我当然要像‘国士’一样报答他才是。”(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这就是“士”职业道德最好诠释,“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就是一种对等关系,用你的重视和尊重,换我的忠心与能力。
另外,“士”这个阶层是可以和主君讨价还价,要求待遇方面的问题。孟尝君门下有一个食客,叫冯諼,初投靠孟尝君的时候,受到待遇很差,就经常靠在柱子旁,边敲着剑边唱着Rap埋怨,“长剑,我们走吧,连鱼都吃不上”、“长剑,我们走吧,出入连台车子都没有”、“长剑,我们走吧,家都养不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身边的人把事情报告给孟尝君之后,孟尝君一一的满足了冯諼的要求,好吃好喝供着,出入配车,帮忙养着他家里的老母。冯諼为了报答孟尝君,便为他长远谋划了“狡兔三窟”之谋,使孟尝君在齐国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
那个时代“士”的职业素养十分之高,对于荣誉的重视过于生命,对于责任勇于承担,为报答知遇之恩亦敢于忍辱负重。公元前597年,晋国卿士世家赵家,被晋国权臣司寇屠岸贾以清算已故赵盾弑君之罪为借口,“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盾子)、赵同、赵括、赵婴齐(均为赵盾异母兄弟),皆灭其族。”史称“下宫之难”,赵家惨遭灭门之祸。凑巧的是,赵家家主赵朔的妻子,刚好是晋成公的姐姐,有了身孕,躲进宫里藏匿了起来,后来生下了一个男婴,怕被屠岸贾发现会对孩子下毒手,委托赵家的家臣公孙杵臼和程婴,把赵家的孩子偷运出宫在民间养育。屠岸贾得知公主诞下男丁,立马进宫搜索,结果徒劳无功,为了彻底斩草除根,遂下令全国大抓捕刚出生男婴,风声越来越紧,为了保住主公家的唯一血脉,公孙杵臼和程婴密谋了一条狠计,首先由程婴献出自己的儿子代替赵家遗腹子,之后再由程婴出面告发公孙杵臼,领屠岸贾杀了杵臼、婴孩,以这种李代桃僵的缜密部署,保全了赵氏孤儿——赵武。十五年后,赵武在大夫韩厥的帮助下,重返晋国朝廷,并攻灭了屠岸贾一族,复兴了赵氏。大功告成,程婴志向已遂,自杀以谢公孙杵臼,赵武为两人“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这是史书上《赵氏孤儿》的事迹,这个故事不但在中国被流传广远,激励着一代一代仁人志士,甚至被欧洲到欧洲改编成戏剧(法国文豪伏尔泰于1753~1755年对《赵氏孤儿》进行改编成为新剧本,名为《中国孤儿》。),盖因事迹里所传达出来的“舍身取义,保护弱小,忠诚,重荣誉”的精神,与欧洲的骑士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春秋战国以后,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士”这个职业慢慢开始没落和变质,对等的关系也开始改变,不同于以前可以一不如意就跳槽,变成了普天之下只有一家企业,失去了选择的“士”再也没有“傲然不屈君王前”的本钱,而随着这个职业没落的,便是“士”的精神,:“重然诺、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忍辱负重、言必信、行必果、重视荣誉、勇于承担”。这些精神的缺失,深刻影响了往后二千多年国民性的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