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列随笔】--
冯子材临危挂帅留英名
作者:茅永辉
19世纪末,在我国近代史上,曾发生过一次中法战争。正是这次战争,铸就了一位爱国名将、抗法英雄,这位英雄名叫冯子材。
冯子材,1818年出生,字南干,号萃亭,广州钦州(今属广西)人。童年的冯子材,饥寒交迫,朝不保夕。为谋生,流浪街头的冯子材操刀使剑,20多岁时练得一身好武艺,开始从事保镖行当。后来,曾参加天地会(为洪门五舵中最大派),举行过反清起义。1851年(清咸丰元年),冯子材接受招抚,投入清军,跟随向荣(晚清名将)等镇压太平军,累升至总兵。1862年(同治元年),升任广西提督。之后在1875年(光绪元年),调贵州提督,数年后,又回任广西。但是,冯子材终因不满清末官场的腐败和清朝政府的卖国行径,于1882年称病离职,赋闲回乡。
当时的世界,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过去,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瓜分殖民地的势头正盛。作为打了胜仗的法国,在一步一步地吞并了越南之后,就把侵略的目标指向了中国,一心想“征服那个巨大的中华帝国”。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侵略军从海上进犯台湾,侵犯镇海(今属浙江宁波);在陆地上,法军则从越南不断向中国境内进攻。清政府被迫应战,但贯彻的依然是一条妥协路线。1885年,法军向清军发起凶猛攻势,守卫广西的清军不战而逃,放弃谅山重镇,使法军得以长驱直入,占领了镇南关(今友谊关)。边境告急,需要有能征善战的统帅来挡住不可一世的侵略者。这时,清政府中的主战派人物、两广总督张之洞等人,就推荐冯子材出来收拾局面。为了国家领土安宁,本就准备上书请战的冯子材,在接到重新启用的诏令后,不顾体弱高龄,毅然率领以他的字号命名的“萃军”,奔赴中法战争前线。
之前已经占领了镇南关的法国侵略军,当时很是猖獗。他们居然在关前树立了一个木牌,上面用中文写道:“广西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叫嚣要占领广西。前线的中国军民对此十分气愤,也针锋相对地立起木牌,写道:“我们将用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众人盼望着,能有一位爱国将领带领大家反击侵略者,保卫祖国的领土。
冯子材的到任,迅速稳定了军心民心,前线军民从此有了主心骨。大家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一致拥护冯子材为前敌主帅。年近70岁的老将冯子材,雄威不减当年,他在广大军民斗争精神的鼓舞下,更坚定了抗法报国的决心。经过周密的考虑,他开始整顿军队,部署兵力,观察地形,修筑工事,积极进行反攻的准备。
1885年2月23日,法军慑于冯子材和中国军民的声威,炸毁了镇南关,撤兵至30里外的文渊城,伺机反扑。针对这一情况,冯子材决定选择我境内距镇南关8里处的关前隘,作为阻止法军进攻的要地。这里有一条连接中国和越南的交通大道,两旁是高山峻岭。冯子材率军在此山顶上修筑了炮台,在形势险要的隘口抢筑了一条3里多长,高7尺、厚1丈的长墙,又紧急部署了军队,由他的“萃军”主力驻扎在长墙内。
这期间,法军不断派出小股兵力进行偷袭。冯子材识破敌人的诡计,乘虚而进,派兵奇袭文渊的敌人,使法军受到一定损失。法军又故意放出风来,声言要在3月24日大举进攻镇南关,却在23日清晨,狡猾的法军便分三路向关前隘逼进。一路直扑长墙,另两路进攻东岭炮台。东岭地势较高,占领东岭,就可以居高临下,直接威胁长墙,因此,法军以优势兵力和较先进的大炮向东岭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没多久,仓促修筑的堡垒被法军攻破,接着,密集的炮火和大批的法军,一齐向中国军队防守的长墙压过来。
面对危急的情势,冯子材毫无惧色,他早已下定决心,绝不能再让法国侵略者入关,誓与长墙共存亡。他对将士们说:“要是法军再打入关内,我们有何面目见广东父老?一定要拼死守关!”他同时发布决战令,“凡败逃者,不论何军,皆诛之”。冯子材一方面部署兵力争夺东岭,一方面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他“以帕裹首,赤足草鞋,持矛,大呼跃出”,杀入敌阵。他的儿子相荣、相华紧跟其后,一同跃出长墙拼杀。主帅的气概和行动,极大地激励着将士,他们奋不顾身,与法军展开了激烈的内搏战。与此同时,冯子材麾下的一部分兵马迂回到敌军背后,牵制敌军的正面力量;一部分军队在东岭与法军争夺炮台,其他各军也按预定计划,从各个方向给法军以打击。当地中越民众,闻讯也赶来几万人助战。法国侵略军很快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
这时,冯子材部在东岭的军队,经过浴血奋战反复争夺,终于夺回了东岭上被法军占领的3座炮台,扭转了局势。接着,冯子材率军发起总攻,法军欲进不得,欲退无路,溃不成军,丢下1000多具尸体和大量枪炮弹药,狼狈逃窜。冯子材率领的中国军队获得全胜。
为了不给敌人以喘息机会,此后几天,冯子材又率部乘胜追击,先后攻下法军占领的文渊城和军事重镇谅山,把法国侵略者彻底赶出了中国。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共消灭敌军2000多名,敌方司令官也身受重伤。消息传到巴黎,引起法国国内震荡。这一战,不但鼓舞了我国前线军民的斗志,而且扭转了中法战争的整个局面,总体形势对中国十分有利。
然而,就在这时,清廷的停战诏书送到,冯子材愤而请战,未被批准,只得班师回国。原来,清朝统治者只以镇南关的胜利作为与法国谈判求和的本钱,于1885年4月4日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停战条件》。这是一个战胜国屈膝丧权的协定书,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大耻。
当然,尽管清朝统治者使近代中国一次又一次蒙受耻辱,但后世的人们,都为有冯子材这样的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而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