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ce Davidson是我最爱的摄影师了,真的没有之一。我对他拍的Circus和Brooklyn Gang一见倾心,终难以自拔,花了巨资,把他的黑白全集收入屋中,金屋藏娇是也。
Bruce Davidson访谈中说,他是十几岁的时候迷上摄影的,他的homie问他有没有见过暗房,可以带他去看看,他就屁颠屁颠的跟着去了。在暗房里,当他看着影响在显影剂的催化下在相纸上慢慢呈现出来的时候,他诧异极了,他对此着了魔,从此就迷恋上了摄影。后来他当了兵,调派到法国,但是都是一直坚持拍照的。虽然访谈里面没有说,但是我知道他家境肯定不错,不然哪有这么高级的homie,后来他拍circus,拍brooklyn gang都是用莱卡拍的。你要知道Joel Meyerowitz拍的第一张照片还是他老板借给他的奥林帕斯啦。
Davidson遇到了好时代,50-80年代是美国纪实摄影的黄金年代,那个年代的杂志喜欢给人讲故事,所以报道文学和摄影的需求量非常大。摄影师们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拍项目,所以诞生了很多接触的纪实摄影大师,Davidson就是其中一位。他拍的Circus是当之无愧的杰作。
Circus记录的是美国以及英国的那些巡演的马戏团,就是那种没有固定的场所,到处游动的马戏团。有几辆大车,拉着人和动物演员们到处跑,找到一块空地,就搭个大帐篷,然后吆喝卖票表演。这个类型的马戏团在60年代之前还是蛮普遍的,多数的还是家族经营,父子相传。Davidson拍得最多的马戏团是Clyde Beatty,在花了数星期观看他们的表演后,Davidson终于将镜头瞄准训狮人,人类大炮,以及本画册中占居大篇幅的侏儒小丑Jimmy Armstrong。与以往人们对小丑的刻板印象不同,Davidson的镜头告诉我们的是卸下妆之后的小丑。他们一样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情感,他们会感到悲伤,孤独以及体会常人一样的伤痛。这些片子颗粒粗糙,时而对焦模糊,时而构图摇晃。但是每一张中透露出极大的情感量,我被深深的打动了(我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动好吗?很多大师都没有做到啦),不仅仅是人文感情上的打动,更是那种开启了我的拍摄理念式的打动。我找到了方向,我明白了我喜欢拍什么样的片子,能拍什么样的片子。我一遍一遍的看着Davidson拍的Jimmy,攥紧了拳头,把每一张照片都记到心里,将来看准机会就照虎画猫啊。
干什么事,最重要的是找到方向。不过找方向往往不是自己能找到的,需要一个好的老师带进门。于千万人中,能碰到这样的老师是不容易的。就一条因素就觉得了这个概率不大,他和你必然对这个世界有着一样的理解,只是他比你更早将这个理解梳理清楚且整理出来,所以人家是高人,你还不是对么?这样的高人知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不过孜孜不倦的上下求索,总是能提升找到的可能是不是?你看我就找啦。我感到我内心也有和Davidson一样那种对他人对社会的那种关注和理解。这种感觉就是你终于找到自己喜欢的吃的那种菜的口味一样,太棒了。
整本Circus中关于Jimmy Armstrong的片子最好看,应该是用徕卡拍摄的,焦距在35mm的样子。画册中也有其他器材,估计是中画幅拍摄的其他主题的片子,那些片子对准的是其他马戏团,虽然它们很好描绘了巡回马戏团鼎盛时期的情景,但是不再聚焦在某一个人身上,我就不是那么的喜欢了。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9521760-defbae353394e706.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Davidson的第二本画册是Brookly Gang。这是一个报道纪实类摄影。当时Davidson听到纽约布鲁克林区有帮派械斗,于是就跑过去拍照。恰好他发现帮派是一个群比他年轻不了几岁的小伙子们组成的。访谈里,Davidson说,我需要照片,他们也需要有人给他们拍照片。于是就是这样,他和他们混到了一起,随时随地记录下这些青年的嬉笑怒骂和对未来对人生的迷茫。
虽然是黑帮,但是Davidson的镜头中更多表达的是这些年轻人的过剩的精力,真挚的友情和一种对人生的迷茫。真的看不出是黑帮,更像是一群在过暑假的青春期少年。画册根据地点分了几个章节,也是帮派常常待的地方,糖果店,咖啡店,科尼岛。这帮青年没什么钱,过着有钱大家一起花,今天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反正就是一起耍呗。这样的激情生活让我想起王小波写的关于文革的时候的那些故事,还有姜文拍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快乐真是纯精神的,物质是快乐的点缀,就像冰淇淋上撒的巧克力碎碎,绝对不是快乐的基础。快乐的基础之一,一定是一个能接纳你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你时刻可以感受到感情的共鸣,无论是笑还是哭。
布鲁克林黑帮的片子的画质素质比马戏团高了很多,估计是Davidson找到了更好的冲洗店?手动滑稽。但是两者的拍法还是差不多的,绝对是纪实类摄影的典范。而且符合Davidson的持之以恒的理念。我对他的一句话非常认同,也是我的摄影理念,他说现在的人节奏太快了,很多事情拿起放下都很快,做好一件事情往往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拍摄更是,拍一个项目持续2年才能出来比较好的结果。后来我在微信的摄影群里分享过下面这样一段话,
摄影于我有两种拍法,一种是空间上的,就是讲究构图等技术,以空间维度把主题刻画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二种是时间维度上的,花长时间去记录一件事情,一个人,讲述一个故事。我评判了自己的性格,第二种才更加适合我。我不是一个有爆发力的人,但是我可以每天做一点点,非常规律的去做,我喜欢讲一个长长的故事。
玩摄影十几年,直到遇到Davidson,我才真正明白了自己要的摄影是什么。哎,人生弯路何其多,天天自己瞎琢磨,都是凡人别寻苦,早见大师早开脱。
整套画册里面还有东大街100号,那个是拍贫民窟的,还有黑人民运,还有中央公园。这些我就爱不起来了,我还是最最喜欢前两本。如果之后赞下点钱,还会买下那本Davidson拍的地铁,那个画册的拍法我玩不来的,是要跟讲明了我要拍你哦,还是开着大大的闪光灯拍。买它就是因为喜欢Davidson而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