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欣赏聆听孙青青老师的插花课,并与朋友们一起感受插花艺术之美,这是我以前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所以,首先要感谢冯老师的邀请,再次要感谢大家的插花作品给我带来的视觉盛宴。
通过孙老师的讲解,可知插花艺术在中国最早起源于五代,兴盛于唐宋。至元代,文人因郁滞隐居,多在书斋插花孤芳自赏。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清朝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展和普及。中国的近代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插花艺术在民间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鲜花才逐步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畅。按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有直立,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
曾读过张潮的《幽梦影》,里面有关于艺花的叙述:“养花胆瓶,其式之高低大小,须与花相称。而色之浅深浓淡,又须与花相反。”这里讲的只是插花的技巧,而要把插花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时,则要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以情动人,融入生活,是用心来创作花型,用花型来表达心态的。
花开花落的生命现象是植物的自然变化,但也激发人的情感、想象。人们为花开而喜,为花落而悲,视花色的鲜丽为美,视花叶的凋破为丑。人们常说的“花我相融”,指的就是花与人主观情趣相互融洽。当我们赋予它内涵的时候,那么它所强调的是一种意境,而不再单单是表现花材外观的形态美。所以,插花艺术可以与文人绘画一样,以朴素清雅为原则:是将胸中的灵慧及洒脱、飘逸的个性,应用于大自然的花草,构成插花的生活艺术。
绘画一道,笔墨相及即生变化,主要是个人的意识在其中起作用。插花艺术全在艺花者的个人修养与品位,郑板桥曾为自己书斋题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意思是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不懂抽象的绘画是客观主义,不懂取舍的插花则是自然主义,这样插花倒不如让花在自然界里自由存在了。
近期,我在读陈子庄先生的画语录时发现,中国画是造型艺术,又不是完全意义的造型,需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性灵,二是学问。无性灵不能驾驭笔墨,有学问才能表达思想。插花作为“文人四艺”之一其“理”应相同,须于性灵中对花材进行取舍,于学问中培养意境,两者是一内一外的修养功夫,如何穿插搭配是次要的东西,插花光讲技法就空了。所以,《石壶论画语要》指出“技术与艺术的区别在于:技术可以完全凭手上功夫达到,艺术则需靠修养的深度。”
以上是我在初次接触插花艺术时的一点感悟,旨在梳理近期的读书心得,不当之处,恳请方家指正。再次感谢“林派花道”传承人孙老师带来的艺花“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