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村上春树,曾经有一本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就是说我们在谈论跑步的时候,我们谈论什么?
那么,我们在说“女人”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呢?
1
在上高中的时候,如果说到身为女人,我是很不甘的。
我觉得班上的女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包括我在内,是在班上前三名)。但是我打心眼儿里看不起女生,因为我觉得女生没有男生有意思。
男生关注的事情更多(比如:政治、战争)。女生更多的是在讨论一些八卦,比如谁跟谁好啊,谁跟谁总在一起探讨学习。
男生更多的讨论不是身边的问题;女生更多的在讨论身边的关系,而这些恰恰是我不感兴趣的。
我看过一些那个时代不容易找到的书,甚至是没封面(皮儿)的书。
我上小学的时候正好赶上文革十年,所会的知识有限,接触的社会有限。
我们处于文化饥渴状态,更多的想要获得更多的不知道的东西。
2
那个时候,我母亲是身边最近的年长于我的女性。
我看到的是她的紧张繁忙。
她是一个中学老师,上班要骑40分钟的自行车,她晚上回来的时候已经很疲劳,周末会花时间做家里的清洁、清洗工作,没有那么多时间看小说,更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
这和我看到的小说里的女性是不一样的。
而我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都不是小说当中能涉及到的文雅浪漫。
我更期待认识一些未知的、充满诱惑的不知道的世界。
3
我们当时倾心于先烈的革命英雄主义。那个时候了解到的秋瑾烈士的一句话,曾经是我多少年多少年的一个座右铭悟。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我一直对自己身为女性,、身为女生抱有不甘。希望自己也能像男生一样,更多的有智慧,更多的有能力,更多的做了不起的事情。
4
现在我已经64岁过了,有了孩子的孩子(孙子)。
当我一路走过人生的上半场以后,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一一我很感谢我身为女生,身为女人,而且能够活成一个女神的模样。
我感谢上苍给我一个做女人的机会,让我感到女人的美好,女人的了不起,女人的伟大。
5
究竟是什么让我十几岁不甘为女人;到60多岁为女人身为女人而荣幸,而感到人间值得呢?
高中毕业,我去到农村,后来又考大学,工作一段时间再出国留学却患病而归。
一路走来,随着自己的家庭生活,随着自己的孩子的成长;随着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去感受生命,感受生命的美好,感受智慧的美好,让我让我感受到一个女人因为有智慧,因为肯于成长,善于学习,善于在生活当中去不断的蜕变,随之而来的一种优秀足以支撑于他人,帮助孩子、更多的亲友、周围的所有的人。
能够让大家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美好一一身为女人,我自豪,我骄傲。
我做到了一个女人可以有的美好。
6
美好来自于什么呢?
首先来自于阅读。阅读是我从小就喜欢的。阅读带来思考?带来对平凡生活更多的琢磨,带来对生活有无限的期待一一希望自己的生活尽可能的美好。
女人面对的生活琐碎、平凡,在这平凡当中,在所有的琐碎的事物的应对当中,女人成长得更有智慧。
从更多的爱出发一一让我们的身边的亲人感受到美好。
这种美好不是空洞的,体现在把一日三餐做得营养美味,把家里营造的是洁净温暖,亲人相伴变得轻松愉快,而不是让别人去承担埋怨和指责。
最重要的一个转变,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和我先生一起去美国的经历。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图书馆,看到了一本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
我忘记了在哪篇文章当中,他有一段话,那一段文字刻在了我的心里。
大意是,一个大家族的长媳是非常重要的。她的丈夫、她的孩子因为她而优秀。
而她作为长媳,对家族的付出,对家里的子侄们照顾和支持,让这个家族兴旺。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一个女人可以如此的支撑家庭,支撑家族,让整个家族兴旺。
我的老公是家里老小,我作为最小的媳妇,和老公的哥哥姐姐们全都友好相处。和所有的姐姐哥哥的孩子们也友好相处,能够感受到大家族的温暖和谐。
即便t老公因为忙,没有那么多时间和哥哥姐姐们细聊,我在年节也去看望他们或者问候。
和他们聊聊家里的事情,孩子们的事情,得到哥哥姐姐们很多经验,也把自己关注的健康、饮食、运动转告给他们。
我们在生命中长相伴长相守,感到大家族的温暖,人之间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