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皮囊》一书,就像在听一个历经沧桑后的人在讲诉自己一生的故事。
这些故事无关于遥远的世界和远方的别人,而是一种内心的思考。一个个生命的故事以一种客观、冷静、理性的方式叙述,也许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书里有自己的影子,或者周围人的影子。
故事是作者的,但似乎浓缩了很多人熟悉的经历。
第一个故事《皮囊》,一向坚硬的外祖母,让人觉得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最终还是离开了世界,但留下了她的生活观:我们的身体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过,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生老病死,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但我们还是执着于看不开,因为放不下。那一刻我想到了奶奶,中风卧床多年后在一个下午安静地离开了,没有一点征兆。那时大人们都说奶奶是去天堂了,是享福了,终于解脱了病痛的折磨。我不知道怎样来判断这样的离去,只是希望她在天堂过得好。
后来,我会想,如若当我老了,当我动不了,我会选择安静离开,还是留恋世界的美好?但一直没有答案,因为也许只有那一天真正到了,我才知道。
第二个故事《母亲的房子》,为了那一口气,为了刷新在村里人眼中的存在感,即使家里贫困,即使父亲还中风在床,母亲依旧决定把之前未修建完的房子修建完整,建到四楼。那是母亲的执念,也是她的尊严,容不得别人的忽视和践踏。
这样的母亲,终究是让人心疼的,贫苦的家庭,中风的丈夫,年幼的子女,一家人的责任重担压在了她的身上。
第三个故事《阿小和阿小》,一个是在小镇里渴望不同的阿小,一个是即将奔赴香港的阿小。渔民家庭出身的阿小多次宣誓他是绝对不会捕鱼的,可盲目的追求和模仿让他最终别无选择,终于成了小镇上的渔民。奔赴香港的阿小,带着一身的傲气,可父母事业的破产也埋葬了他美好的幻想,最终只能沦为城市底层的打工者。
城市,曾经是在小镇的人们以为的,最美的天堂。城市里的人,是小镇里的人曾经以为的,活在天堂里的人。
但并非城市里的人都是快乐的,大多数人都带了一副假面具在生活,伪装了一种活在天堂的生活。只能说如若有一天你发现家乡放不下你的梦想,那还是要选择去远方,但不要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
第四个故事《天才文展》,小小年纪的文展便有自己的追求和人生规划,知道自己要过怎样的生活,他步步为营,努力实现成长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目标,但最终却慢慢看不清自己了。现实的生活狠狠地打了他一个大巴掌,将他曾经的想法一点点熄灭,最终不堪生活,选择躲避,去了一个遥远的村庄,做自己曾经看不起的工作。
一个人的期望值越高,当现实残酷时,他的内心不够强大时,那么绝望值也越高,也许会摧毁他对生活所有美好的想象。
我想,有些时候,我们得学会适当的妥协,适当的降低期望,这不是放弃,而是暂时的沉淀。
第五个故事《厚朴》,用生命在追求想象的厚朴,大学期间宣扬要尝试世界各种可能的他,尽情的随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为那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那样与众不同的生活才是有意义,可最终却因此越来越失去和实际的现实相处的能力。所以,当后来进入社会,他无法接受现实的生活,最终自杀。
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是有一个界限的,而非完全脱离现实。
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连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故事未完,但需要落笔了。
李敬泽为这书的写序中提到: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愿我们的生活轻盈,带着一具皮囊一颗心上路,我们的心可以清楚地看见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