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还报天子,天子大说。
相如使时,蜀长老多言通西南夷不为用,唯大臣亦以为然。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不敢,
乃著书,籍以蜀父老为辞,而已诘难之,以风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知天子之意。
这是说——
司马相如就便平定了西南夷。邛、筰、冉、駹、斯榆的君长都请求成为汉王朝的臣子。
于是拆除了旧有的关隘,使边关扩大,西边到达沫水和若水,南边到达牂(zāng)柯,以此为边界,
开通了灵关道,在孙水上建桥,直通邛、筰。
在这个地方可以看出,他比之前的中郎将要厉害多了,可以说西南夷这一带,他作了开发了,他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特别是开拓汉朝的西南疆域,他应该是做了贡献的。他可能就把西南夷这一带与成都的关系又推进了一层。相如还京报告皇上,皇上特别高兴。
相如出使西南夷时,蜀郡的年高长者多半都说开通西南夷没有用,纵然是朝廷大臣也有人以为是这样的。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司马相如的高瞻远瞩,他不同于一般的官员,他真的是在为国家考虑,在考虑边疆问题。
哪怕就是在我们今天我们的西南边,包括我们正修建的川藏铁路,国家肯定也是有这样的考虑,以后的藏南地区我们肯定还是要解决的。比如我们专门成立的成都某某军区。可以说我们是随时待命去收拾阿三。
相如也想向皇上进谏,但建议业已由自己提出,因而不敢再进谏言了,于是就写文章,假借蜀郡父老的语气写成文词,
而自己来诘难对方,以此讽谏皇上,并且借此宣扬自己出使的本意,让百姓了解天子的心意。
这里也可以看出司马相如的独特与高明之处,他不是为自己考虑,他是为蜀地,为国家在考虑。他的家国情怀,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
而且他不是那种死忠愚忠者,不像那个海某人,还有其他的官员不懂得变通。司马相如就懂得变通。
这点确实有古代文人之风,古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他们劝谏时,绝对不会直言相劝,他们往往采用一种比较隐喻的说法,或者说换一个人,换个角度,换一种口气来说同样的话,但是效果就不一样,这里也可以看出司马相如的确算是一个语言大师。
文章到底说了什么?有什么生花的妙笔?我们期待下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