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逃,他说,专业学术的腹地是沙漠,杂文是绿洲。读《花间一壶酒》,我总感觉内容庞杂,但又过渡自然。从道理到古人,从战争到学校,从卜筮到药毒,从英雄到奸人。。。 。。。我仿佛在不经意间被拉入一个酒局,酒局里觥筹交错众宾欢,而我醉笑陪作者三万场,品人间冷暖品大俗大雅,看酒色财气,亦叹英雄末路。
至于文章内容,大致分为七部分:序言、大梦初醒、生怕客谈榆塞事、酒色财气见人性、和古人谈心、后记。序言之后,是“大梦初醒”。显而易见,大梦里有作者的连篇思绪,天马行空。在“大梦初醒”中,又分为“花间一壶酒”和“硬道理和软道理”。“花间一壶酒,独斟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或许是因为《月下独斟》是李白的作品,作者就真的讲起了李白的诗与酒,讲起了古代酒文化的发展,之后思绪飞扬,又讲起了西方思潮与民国历程。。。 。。。于软硬道理,作者也是谈天说地。硬道理不容置喙,软道理以水穿石文中写到了为了活命却无所逃死的流民、高尚气节与低贱食物的对抗、生产与剥削的残酷、启蒙与异端的哲学、穷富和教育。。。 。。。所以说,涉及到历史文明、朝代战争、经济民生、贫富差距,现实总是软硬皆施,让人逃无可逃。而门杯饮完,下一章便谈起了榆塞事。
金戈铁马豪情热血,换个角度,也可以是杀人艺术战争美学。这壶酒是从《剑桥战争史》开饮的,伏特加敬烈世。作者用八国联军与义和团的世纪矛盾作引,向我们展示了中西方军事的差异。西方战争重视武器技术、侵略屠杀、扩张支配,战争史久远,是坚船利炮与科研技术塑造的杀戮之翼。而在浩大的战争史中,中国战争亦有代表性:程李将兵体现了管理哲学,安内攘外又体现了中国的独特思维。至于恐怖主义与和平问题,作者又从心理角度、法律方面、大国诱因等进行了细致分析。此外,从避暑山庄到甘泉宫,从五族共和到吴三桂,作者也展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烈酒饮完,意犹未尽。作者此时,真有太白遗风,真的“孤影独尽,忽然复醉”。在“且教儿诵花间集”中,李零酣畅淋漓地评论了校园政治、学者弊病、高校制度等,这里有情怀,有块垒,也有也有超出一己的的痛楚。“学校不是养鸡场”,作者犀利的言辞引人深思,高校的制度革新是值得深思的,“一个只要速度而没有车闸的汽车,是非常危险的。他摔死的不止是驾驶员,也包括所有乘客。”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主人难免要借酒色财气,抒发心中意气。赌博、卜筮、药物、毒品、脏话等应有尽有。这是大俗,也是大雅,夫子不语,学者罕言,在这大俗大雅之中,作者抽丝剥茧,洞见人性。“卜、毒同源”讲了卜筮的特点、历史、现实作用等,也在心理的角度对赌博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在这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卜筮与赌博背后的文化底蕴,是六博、龟甲、算筹、兵法、阴阳的魅力。“药毒一家”分析了药和毒千丝万缕的关联、中西方毒药史的交叉和人类嗜毒的原因。之后几章作者又讲述了关于三纲五常、夏禹治水、蔡伦造纸等引起的思考。其中,关于脏话的部分作者运用大量拼音,充分表现了世界脏话的共通之处和人类心理的丰富。
最后,作者又详细介绍了几位伟大的历史名人:司马迁、王国维、洪业。这体现了作者的民族观与文化追求。在这其间,我对作者的一点感想印象深刻: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说实话,以前我对历史的认识并没有这么深刻,只觉得历史就是一些流逝的岁月,只是文字的记载。但其实,历史的伟大大概就在于融汇各种天文地理、朝代人物的精华,正所谓“大历史”的意义就在通古今、齐生死。而在这之后,是后记。后记体现了作者的一些悲观思想,也体现了哲学的智慧:长沙窑上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本来就是一种智慧,一种客观看待人类与世界的伟大。
以上,就是我对本书的概括。作者说,这本书属于“凡人小史”,即以老百姓视角冷眼旁观身边及书上的历史,提出一些个人观点。在我看来,作者就像是一个酒徒,在文字与历史中独斟,一晌贪欢,欲罢不能。李白说,“花雕敬烈世。”我感觉,作者还真的像极了于当涂醉月沉湖的李白。而且,作者饮完此酒,醉而论道;我等读者虽是醒时折花,也醉在作者的文字中。当真是,饮罢旨酒,醉死当涂。
接下来,我将具体说说我的一些感想。
关于作者的文笔,我有以下几方面感触。一是爽快,作者是山西人,但文章“京味儿”十足,俏皮话俯拾皆是,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天下脏话是一家”中,作者用直白形象的语言将脏话文化讲的淋漓尽致。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就是“畜生人类学”。“但正人君子就绝对不说脏话吗?那也未必。我们每个人都有两面:身体,上半截装饭,下半截装屎;精神也是一样,有时是魔鬼,有时是天使。”二是犀利深刻。作者总是以独到的见解,给事实以辛辣的讽刺,讽刺的背后又值得深深琢磨,可谓别具一格。“‘国学’就是‘国将不国’之学,如果不是中国出了问题,如果不是同‘西学’刻意对比,本来是没有什么‘国学’的。”国学与“国将不国”之学的对比,给人以视觉冲击;国情与西方世界的对比,又引人思索民族的命运。并且,作者在文章的结尾,经常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深刻见解。作者讲五四与义和团时,在结尾说,“月亮痛恨所有的影子。但没有月亮,哪来的影子”;在剑桥史的某段结尾借用美国电影提出“民主为什么支持战争和投票为了杀人”的引人深思的问题。哲理与犀利的文笔相得益彰,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同时给了读者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三是大气。不管是批判嘲讽、谈世间万象,还是追本溯源、剖析史学内在,作者的文字都是大气磅礴的,可以精致细腻,也可以豪放洒脱,在大雅与大俗之间切换自如。作者讲史学中的文字力量,从《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讲司马公的名山事业,在《史记》的笔法方面谈历史人物的角色和本色。在李零笔下,司马迁的传神之笔得到了详细介绍:恐怖分子可以“不欺其志,名垂后世”:汉高祖可以有流氓气;奸臣李斯死之际也会父子相哭。作者形象地讲述了史学中的文字魅力。我感觉,数学不仅是文字的力量,还是永恒的记录,是文明。
关于文章的内容,我也很有感触。首先我要谈一下文章的细节。文中的插图十分值得玩味。比如大音希声中的乐山大佛配文“众生平等,唯我独尊。”初看狂妄,再看恢弘,再看通透。当真是白马入芦花,银碗里盛雪。或许事实就是这样:万象森罗,无以为尊;芸芸众生,唯我独尊。而且,在《倒转纲常》中,值得细品的一篇是这样的:上部分是斯坦福大学同性恋雕像,下半部分是关于《儒林外史》的节选与对男权社会、妇女地位的分析。说实话,在当今社会,纲常伦理的遗存与现在人的观念产生了极大冲突,自我价值的实现已经与从前大不相同,结婚生子也从必修篇目变成了选做题,爱情与性别边缘的灰色地带不断扩大。这样一来,纲常必定要倒转。作者在之后提出了一个设问:如何读《左转》?《左转》是讲“礼崩乐坏”。我在想,现在的社会,不也是礼崩乐坏吗、但是,世界都在改变,又何况世俗呢?王莽是外戚,曹操是宦官养子的孩子,二子皆蒙奸逆之名,但都不可否认,他们在历史中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抛却琐碎细节,抛却发霉的纲常,你就是你,无与伦比的存在,你的理想你的野心就是你的价值。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作者的插图绝大部分是史料,给人一种神秘的年代感,但是最先抓住我眼球的是乐山大佛;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雕塑;最沉重的是关于战争的一些插图。放下插图,后记里的一句话也值得玩味: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地球和人类的历史数以万年,但文明只有几千年,生命只有几十年,毁灭和消失只有一瞬间。作者在文革期间看的一张大字报很有哲理:万年太久争朝夕,朝夕有时抵万年。子胥过关须发白,白了须发未过关。生命太短,一切都来不及;凡人小史太短,收录不了沧海桑田。作者在结尾说,“这是一个世无英雄、哲人萎靡的时代。谨以此书献给我心中的美好世界。”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孔子的另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
细品文章,醇香醉人,唇齿流芳;大处着眼,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文章看似庞杂,实则有秩,一笔一画不经意间勾勒出一部“凡人小史”,而放眼全篇,作者章章不离国家民族,章章不离社会民生。不管是五帝并祭五族共和,还是孙子兵法兵以诈立,都体现出作者的天下之忧,体现出文化自信。以上就是我对此文的宏观感受。
如果说缺点,我感觉文章最大的不足就是“愤青心态”。也就是说,李零批判的背后更多的是他自己,不像鲁迅的文字,撕裂黑暗迎接光明。而这种感觉更多的是在《丧家狗》里面,作者将自己的心态与理解当成孔子的精神与事业。
说到这里,这壶酒也就饮罢了,作者醉在了花间,而读者品着悠悠醇香,还要再续一杯。李太白醉月沉湖,于当涂仙逝;李零醉于文字,也是误入了藕花深处。《花间一壶酒》博大而精深,然而一杯两盏人生醒复醉,真正的宏大,还要凭自己一步一步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