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孩子并不是很依赖手机、游戏等电子产品。
我们可以试着给孩子多点陪伴、引导、耐心。
“作业写完了,我能玩会儿手机吗妈妈?”孩子一直追着家长问。
妈妈被问的不耐烦,把手机甩了过去,停顿了一下又说:“可以,但是你要保证,只能玩一会儿。”
孩子打着游戏,连忙点头回应,也不知道听到没有。
同样的场景,孩子追着另一位家长要手机玩。
这位家长回答:“我带你去游乐园吧,比手机好玩多了。”
孩子想不到妈妈居然会这么好,开心的说:“有妈妈在身边,还能去游乐园,玩什么手机啊!”
孩子心里这样想着。
那么,孩子是需要手机的陪伴还是家长的陪伴呢?
妈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愿意让手机替代自己吗?
这就取决于妈妈对孩子的态度。
亲子关系就是这样维护的。
汤加辉老师说:
很多家长懒惰、不负责,把手机丢给孩子,让自己有更多空间。
正是这种行为,才让孩子玩手机“上瘾”。
有的家长认为,手机就好像他们的一个分身,当孩子闹情绪的时候,直接甩手机过去让孩子闭嘴就可以了。
因此,屡试不爽,孩子频繁的和手机接触。
时间长了,孩子和手机关系越来越好,和父母关系越来越冷淡。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家长的不负责。
很多家长让手机去分担自己的责任,其实手机也分走了孩子的爱和依赖。
想一下,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沾染了不良习惯,家长还觉得轻松吗?
手机会释放辐射,会影响身体健康,会让孩子误入歧途。
互联网上纷繁芜杂,家长都控制不住自己,更别说孩子了。
直到孩子拿着家长辛苦挣得钱去充值游戏、或者其他虚拟消费等一连串的问题出现以后,家长才恍然醒悟,会不会有点晚了呢?
因此,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玩手机这件事加以把控,不能让孩子沉迷于此。
当孩子有玩手机的请求时,家长万不可为了一时“自由”,直接答应孩子。
你不负责任的回答,会让亲子关系疏远,也会引发各种家庭问题。
我陪你。
《少年说》中有这样一幕,一位孩子站在高台上哭着说:
“你们大人总是这个样子,为了一时的安静,用手机打发我们。
等我们长大以后,沉迷手机,你们又会怪手机耽误我们。
可是你们根本没有想过,小时候是谁把手机丢给了我?
又是谁缺少对我们的关爱和陪伴?”
因此,不是手机夺走了孩子对我们的爱,而是我们把孩子的爱拱手给了手机。
其实,孩子并不是非要依赖手机,只是太过孤独。
当你说要陪孩子玩的时候,孩子就不再孤独,甚至感到满足。
家长正确的回应,不仅可以让孩子有安全感,还可以让孩子远离手机,加强亲子关系。
当家长给予孩子充足的陪伴时,孩子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一方面也可以学到很多新东西。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会和家长更加亲近,还会乐观活泼,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孩子想要玩手机这件事上,家长们不同的态度,养出不同的孩子。
你陪我。
很多时候,其实家长也需要孩子的陪伴。
孩子就像吸尘器一样,帮父母清扫成年人的“污秽”。
简单来说,你陪伴孩子的时候,孩子也在陪伴你。
阳光之下,孩子需要你陪他读书识字,而你也会因孩子的陪伴内心平静。
灯火之中,孩子希望你陪他吃饭,而你也会因孩子的陪伴感到踏实。
满天红霞里,孩子期待你陪他玩耍,而你也会因孩子的陪伴而快乐。
陪伴是双向的,是家长和孩子加固关系重要桥梁。
那么,寒假已经来临,当孩子想玩手机的时候,妈妈可以给孩子不一样的回答:
“孩子,今天妈妈陪你一起看书吧!”
“孩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技能,非常帅气的技能。”
“孩子,今天我们去电影院看一部好电影。”
“孩子,你喜欢自己玩还是妈妈陪你一起。”
爱是不需要理由和原因的。
爱孩子,就要多陪孩子。
爱孩子,就不会让手机替代自己。
比起手机,孩子更需要家长温暖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