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决定要生孩子起,我和老公跟大多数的年轻夫妻一样,忌烟酒、吃叶酸、锻炼身体,终于,好消息来了,彩超单子显示有个小生命有了心跳开始在我体内孕育。从此一切奇妙的事情不断地发生着......历经37周后他迫不及待地来到这个世上。
当我醒来后,映入眼帘的是老公小心翼翼地、视若珍宝般地抱着小小的只有老公小臂那么长的儿子满脸的喜悦——一个从来不敢抱婴儿的男人,从此变成了温柔、细致入微地照顾孩子的父亲。可接下来我们的重任来了,该如何教育他?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
俗话说,养儿容易育儿难。一切并不能也不全像书本上讲的那样。宝宝的一切起居都在家人的老观念和自己所学的理论做法之间进行着。
月子里,我想给孩子自由的生长环境,家人说孩子要捆住腿不然会变成O型腿,于是儿子的腿被带子和小毯子绑起来了。后来因为孩子每天睡觉都像是被惊吓了一样一动一动地,我让老公问医生,家人说需要把手臂也捆起来就会睡得安稳些,于是孩子的手臂也被绑起来了。虽然孩子睡觉果真安稳了以至于后面不捆绑他都不睡觉,但我的心里总是觉着哪里不对劲,为什么他要捆起来才能安睡呢?安全感,是的,他需要有一个相对狭小的环境。这是在他一岁多的时候发现的,因为他上厕所总是要求拿个小凳子挡在前面,平时也喜欢找一个角落把自己围起来玩。给孩子自由吧,让他的身心更健康、更自由。
六七个月的时候,做为婆家大院里老大的重孙,儿子是被当做宝贝一样被家人抢着抱着哄大的,几乎不着地的,所以他根本不会爬。而我在书本上看到孩子必须要经历爬的阶段,四肢才能协调。于是,我买了地垫、爬行娃娃教孩子学着爬,甚至自己趴在地上不厌其烦地教儿子怎么爬。可尽管努力了很久他也只能爬着退几步而已,我只好放弃了。如果还有机会重来一次,我一定让我的孩子在地上爬着长大,慢慢看着他自己从爬着站起来,完整地经历人生的每个阶段。
7个半月,我的假期已满,必须去上班了,这意味着我要给孩子断了母乳。那么下一步孩子要喝奶粉还是牛奶呢?我建议喝配方奶粉,老公说农村的牛奶更有营养,婆婆说某某家的孩子天天喝奶粉结果头那么大,还举了很多例子说奶粉有问题,于是我的儿子在断了母乳后都是喝着农村新挤的纯牛奶长大。我怕营养缺失会配上DHA、锌、钙及维生素补充剂,并定期带他体检,各项指标显示营养均衡。事实证明喝牛奶(健康、新鲜的)也无关紧要,更减少了孩子摄入太多添加剂。
当他可以直立站在大人手掌的时候,爷爷奶奶说起要买学步车,我和老公提出反对,说学步车并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可过了没多久,当我们回去的时候儿子在学步车里玩得很开心,奶奶也可以把儿子放到学步车后干一些家务活,于是,我无话可说......等到11个月的时候他已经可以独立行走了,学步车很快被遗忘了。对于它,我觉得能不用最好不用。
上班后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由爷爷奶奶照料,每周末回去的时候衣服、裤子、脸和手都脏兮兮的,瞬间我的内心火冒三丈,但是考虑到爷爷奶奶也有家务要做、也会顾不过来时时给孩子换衣服,再想想很多同事孩子没人照顾请个保姆花钱又对孩子不好时我便忍着不发,默默地带孩子回去洗脸、洗手、换衣服。等孩子上学后我再回想,农村的孩子更加接地气,虽然泥土裹身看起来有些脏,但每日都能沐浴阳光、接触大自然,活动空间大、自由、畅快,身体更加康健。反倒是当他被接到我们身边,在城市里上了幼儿园之后疾病不断,整整一个学期、甚至第二个学期都在吃药、打针中度过。所以,尽可能地让孩子接触大自然,不要嫌脏、怕风怕雨,真的没什么的,他需要在磨砺中成长。
每个周末我们都要回去看孩子,开车带着他出去玩,去各种地方。尽管他很小,我们坚持让他尽可能地接触各种环境。他快1岁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带他到了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平均海拔2500米),站在山顶的时候,有游客感叹“这孩子这么小就带到这个地方啊”,但是他玩得很开心。1岁3个月,我和老公带着他到了青海海西州大柴旦(海拔约3000米,属典型的内陆高原荒漠气候,四季不明,紫外线强,温差较大,干旱少雨,多风寒冷,含氧量为73%,年平均气温为1.4℃,年均降水量为83.5毫米,无霜期为108天。),原本心里有所顾忌,怕他会有高原反应,但事实证明孩子的适应能力超过成人,他自己上下五楼竟然毫不费力。2岁,云南7日游,飞来飞去很多地方,一个大西北的孩子真怕他水土不服,可竟是我们多虑了,他可以比我们这些成年人更快地适应环境。现在他3岁9个月,各种陌生的环境、陌生人基本不会惧怕、胆怯。将你的宝贝带出去吧,相信他有能力适应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育儿先育己”。我反思,向孩子提出来的要求自己是否已做到?《正面管教》《不吼不叫》《同年的秘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母爱的羁绊》《养育男孩》,还有李跃儿的育儿理念......尽管理论的书籍看了很多,也在坚持用所学的一些方法试着去教育我的孩子,但现实中总有时候我会火冒三丈、大声呵斥我的孩子,甚至把他关到门外作为惩罚,老公更是不理会各类育儿观念,在近期发现儿子越来越倔强、各种陋习百出时坚持老一套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可是一顿痛打后儿子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在挖空心思地考虑怎样才能在被打后减轻疼痛,我真的是欲哭无泪。私下与老公交流,呵斥、打骂都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孩子身心创伤,甚至留下阴影(推荐阅读《身体从未忘记》)。那么该怎么办呢?如何才能教育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言传身教。对,你想让孩子有什么样的行为举止,自己必须先做到。孩子是家长的镜子,陋习的出现必是我们日常的行为在他身上点滴积累呈现出来的,只有先改变自己的言行孩子才能跟着改变。
孩子的成长之路必是家长的重生之路,探索中我在一点点摸索、改变。阅读文章的你是否也有各种育儿路上的烦恼或者好的建议?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