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飘扬的海
最近有幸读了《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
对《艾滋病在哈特兰》一文印象深刻,该文是Banaszynski
于1988年完成并获奖的作品,作者曾任职《西雅图时报》助理总编辑,负责特别项目和工作人员的发展,后在密苏里州新闻学院任职。
好久未曾动笔,因中文写作学习中佩老师的精彩指导和自我的愧疚,一边以敬畏的心情读完该文,一边结合该文思考,到底何谓好故事的构架,暂且总结如后文。
故事梗概:狄克·汉森是当地一位有名的自由主义政治活跃分子,经营家族农场,被确诊患上“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与他交往五年的伙伴伯特·汉宁森也携带了艾滋病毒。
尽管被确诊为艾滋病,在明确死亡招唤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希望,不管这未来有多短,汉森和其伙伴做着更大的惠于他人的努力。
文章一面描述病人精心照顾菜园和刚出生的小猫,描述美丽绽放的花朵,一面描述病人及亲友在病入膏肓前的无能为力,在体现出两个共患难的朋友共同努力的同时,给读者深切的痛感。
回到如何写好一个故事的讨论。
1.选择好的内容题材,设计引人的故事情景。
不得不承认,出色的情境是写好故事的第一个要素。一个读者能读下去的故事,这故事就需要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强壮的叙述目的,该故事需要引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要么把美好的事物毁坏给读者看,要么把黑暗的事物或者有趣的事物摆到人们眼前。
如同《艾滋病在哈特兰》描述一对同性恋农场夫妇在绝症面前与死亡的亲密接触,主人翁汉森和汉宁森,敞开心扉,向人们讲了艾滋病人临死前的生活,从生到死的整个故事。再通过细腻描写,其作者赢得了1988年普利策奖的特色写作和一个国家杰出服务奖。
可以看出,这个选材本身就比较特别,即使在宣扬自由民主的美国,作者把人们对同性恋的避讳,对艾滋病的恐怖赤裸裸地揭露出来,满足了大众窥探的欲望。该文确实是找到了一个“有争议的、令人痛心的、将死病人的故事”。而且还是处于现实边缘的同性恋者,作者不仅仅只写这种疾病,也写由病引起的一切事情,如偏见、 恐惧、疏远、自我怀疑,法律问题、经费来源和道德问题,还有生活方式和爱情等。
什么样的情境才算好?至少足以支撑一个好的开端。
没有人愿意读没有社会价值的普通人的寻常事,对于我们新手来说,如果不能在开篇三五百字以内激起读者的好奇心,那么这篇故事的寿命便很是令人担忧。
2.好故事少不得要有真切的情感,或者能引起读者同理心。
试想自己在那个环境下,所感受到的气氛。把自己的心跳等生理特征写出来就可以有真实感了。但是代入感不能太强,不能给读者一种道德绑架的感觉。最后判断可以让读者自行去论断,站在一个客观角度论述最好,就像木心说的,大作家(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司汤达等)从不和剧中人发生暧昧关系。
写故事时摒弃不重要的细枝末节,注意人物塑造与人物欲望相对应,以体现真实性,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相信你所讲述的一切都是实情,避免读者对作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虽然读者明明知道作者可能是在编故事哄他们结婚,但是这里面就有这么一个默契,即读者打开你的文章时,是愿意有条件的信任作者,他们把故事所讲述的一切都当成真正的生活来接受,在这个时候如果文章出现逻辑混乱塑造人物不符合实际等问题,不小心露出马脚,就会失去读者的信任,那就如同魔术师在表演的时候露了馅,作者也就没有理由埋怨读者不肯卖帐了。
《艾滋病在哈特兰》中汉森是一个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物形象,得知自己患了艾滋病之后仍然积极勇敢面对生活,希望自己在有限时间里生活得更有质量。其文塑造的人物和人物欲望正好对应。虚构文学和非虚构文学在这一点上同样重要。
3.建筑心灵世界的思想
故事来源于现实材料,大部分普通人做出的寻常事,本身不一定有趣或者不一定具备社会意义。那么以什么原则去处理现实的材料,才能使得故事既有趣又有现实意义呢。
这就需要在写故事时,作者提炼或者建筑出一种意义,来使故事具有吸引力,这种意义可以涉及人类社会的最高标准,也可以是对人物本身具有决定意义,只要人物即将做出的决定或即将采取的行动对这个人物本身有了重大意义时,读者才会产生好奇心,小说的趣味才会产生。
有经验的作家常说,故事需要表达个人认识和时代价值,有主题升华。这就涉及到抽象的阶梯的说法,佩老师在中文写作中也提到过,讲故事时,应在阶梯顶端创造意义,而在底部去做例证。对讲故事的作者来说,抽象阶梯是最好用的工具之一,尽管它并不是最容易理解的。哪怕是美国资深记者,也花了大概15年才弄明白如何得心应手地运用它。
而在《行动的语言》一书中提出,所有语言都位于阶梯上。最概括或抽象的语言和概念在阶梯的顶端,而最具体、最明确的话语则在阶梯的底部。阶梯顶端的写作是言说,它呈现概况,而阶梯底部的写作是展示,它呈现细节,抽象阶梯可以帮助写作者弄明白如何在顶端表达意义,又如何在底部举出具体例子,并且避免中部的混浊状态。
《艾滋病在哈特兰》中,作者在抽象阶梯的两端同时开工。故事的特殊性——农夫兼政治活动家汉森和汉宁森——在抽象阶梯的下端,而这两个男人所代表的价值——承诺、爱、 死亡以及家庭的抗争——则在价值梯子的上端。细想起来,颇为有理,除此之外,似乎没有更好的既能精彩阐述故事,又能清楚表达主题的方式。
很多故事的无聊之处在于,没有宏大的主题,既达不到阶梯的顶端,也没有特殊的人物和鲜活的生活实例基础,描述停留在了梯子的中间。如果,既没有生动的生活做基础,也没有宏大的价值让它们超越平凡得到升华,这样很难写好一个故事,读者很难被打动。
4.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中心,也是推动事件进程的动力,对主角的塑造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故事的成败。对人物外部特征的选择是个非常容易造成故事失败的陷阱,特别是对我们这样的新手来讲。在这里有一个比较简便的原则,那就是将人物与事件结合起来考虑,只保留那些对后文的进程和人物真相的揭示有重要作用的外部特征,与此关系不是非常紧密的内容要果断的舍弃,以免对后文造成干扰。
另外,对于写故事,勾画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就得有特写,有生动的细节。细节包括场景,外貌或者语言,没有什么比人物自己的话,更能让大家感受这个人的真实了。
《艾滋病在哈特兰》中,主角狄克·汉森是当地一位有名的自由主义政治活跃分子……去年夏天, 他攻确诊患上”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与他交往长达五年的伙伴伯特·汉宁森也携带了艾滋病毒。
对主角的细腻深刻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艾滋病在哈特兰》中,汉森说:“农夫能成为彻底的乐观主义者。每年收获的东西都比播种的多……我总是在努力使一切更好。”
通过这些描写,一个正在与艾滋病作斗争的农民政治公众人物,其朴实乐观豁达坚强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令人难忘。细腻动人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丰富了故事内容,让人印象深刻。
5.注重故事的情节和语言,制造转折点
搭好骨架,还得有肌肉。有了好的题材,确定了主题,那么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避免平铺直叙,有所转折将是可喜的,当然前提是,前后文叙述逻辑合理。
除了故事本身之外,读者最关心的其实是人物的真相,就是主要人物在外表掩盖之下骨子里到底是个什么货色。如果主要人物从出场到结束始终如一,没有变化,那么这个故事将是乏味的。
揭示人物内心的变化构成故事情节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提高故事可读性的有效手段。这个转折点通常出现在人物面临重大挫折的时候,或者是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伴随着人物对事件和自身的认识,及思想的升华。
《艾滋病在哈特兰》里面,细腻描述了汉森的绝望——放弃——面对——坚持——斗争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笔下的文字,因为汉森病情的好转而为之庆幸,因为汉森在绝症面前的憧憬而为之虔诚地祈祷……文中,汉森对相关工作的努力争取,人们对汉森的支持,既打破了常规,让读者有看下去的欲望,又促进公众和社会认知理解接纳同性恋和艾滋病人。
有真实生动的题材,升华的主题,细腻的人物刻画,曲折的故事情节,这样的文就是好故事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