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自答:
提这个问题是因爲“习气”是佛法裏面的一个多义词,在不同上下文和经论裏面有稍微不同的意思,很容易被混淆。
习气有以下几个意思:
1. 广义来説,语言、思想、行爲在心识中留下的潜能。就好像经常重複做一件事,或用一种模式思考,会变成惯性。很多人喜欢用“烦恼习气”这个表达,用的就是这个广义的定义,不过不太精準。
2. 唯识学裏面,习气有时等同“种子”。另外,“随眠”也是种子的别称。
3. 唯识学裏面,习气有时不是指种子,而是断除烦恼种子后的气分。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之妄惑,分现行与种子及习气三者,既伏惑之现行,且断惑之种子,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是名习气。舍利弗既断瞋惑之种子,而动则怒气如摧,是瞋惑习气尚存之现證,三乘中声闻全不断之,缘觉稍侵害之。佛全断之。述记二末曰:「言习气者,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故名习气。」
首先,烦恼的现行必然由其种子所生。阿罗汉断除烦恼障的種子,当然也就断除了烦恼障的現行。那烦恼的习气是什麽?就是烦恼种子断除后,剩下的微细馀习。这些馀习尚存于阿罗汉的本识裏面,但是它们不会導致后有,也就是三界轮迴。
问题中,《优婆塞戒经》说:“声闻、缘觉虽断烦恼,不断习气,如来能拔一 切烦恼、习气根原。” 这裏的习气就是指这些必须在成佛时才能完全断除的微细馀习。
印顺法师对此有很清楚的解释:
一、要讨论「习气」之前,先谈烦恼与习气的差别,如《大智度论》卷2(CBETA, T25, no. 1509, p. 70, c3-11)云:
「问曰:如阿罗汉、辟支佛,亦破婬怒癡,与佛何异?答曰:阿罗汉、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出,馀气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佛三毒永尽无馀;譬如劫尽火烧须弥山,一切地都尽,无烟无炭。如舍利弗瞋恚气残,难陀婬欲气残,必陵伽婆磋慢气残;譬如人被锁,初脱时行犹不便。 」
请留意「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出,馀气故在」这段话,所谓习气,是香都没有了,但气味还在,那才叫习气。所以这里讨论的习气,是指「烦恼」都断尽了,但习惯性的「不染污无知」才叫「习气」,我们一般人习惯性的发脾气等,都夹杂著染污,那是粗重烦恼,不是习气。
二、习气又被称为不染污无知,参见:印顺导师(《胜鬘经讲记》p.155):
《阿含》及毘尼说:阿罗汉断烦恼,但有不断的,名为习气。……罗汉不断习气,辟支佛稍侵习气,唯有佛,烦恼习气一切断尽。二乘不断的习气,在声闻学派中,称为不染污无知。无知即无明的别名;习气,是极微细的无明,这与大乘的无明住地一致。
龙树说:『声闻辟支佛习气,於菩萨为烦恼』。声闻学者,以为习气是不染污的,无碍於生死的;而在大乘学者看来,习气是微细的染污,还是要招感变易生死的。二乘不断,而唯佛断尽的无明,大乘学者说,菩萨在修行中,已分分渐除;佛究竟断尽无明。
三、二乘圣者虽有习气,但其解脱烦恼亦值得讚叹印顺导师《学佛三要》p.211 - p.212:
「解脱与究竟解脱」
二乘圣者及菩萨,从證悟而得的解脱,还有不圆满处。如犯罪的,手足被杻械束缚久了,一旦解脱下来,手足的动作,总有点不自在。二乘圣者,虽断尽烦恼而證解脱,但烦恼的习气,还时时发现。这种习气,虽不碍於生死解脱,不碍於心地自在,而到底还是一种缺点。因为无始来的烦恼,多而且重,深刻影响於身心。所以虽由智慧而破除了烦恼,身心仍不免遗剩有过去烦恼的惯习性。这种惯习性,就是习气。声闻圣者有这种习气,事例很多,如毕陵伽婆蹉有慢习,大迦叶的闻歌起舞等。这些习气,菩萨已能分分的销除,但须證得佛果,才能纯净。烦恼与习气销尽,才能到达究竟圆满的解脱境地──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