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可能熬夜久了,记忆力不太好。昨天晚上在写笔记的时候,萌发出来要记录身边给我印象深刻有意义的人,想留下自己这短暂的一生中有关相识的那些人的记忆。
在我老去的时候,我依然还能记得你们。
这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歪果仁”。他不会说普通话但是会说粤语,对于我这个北方姑娘来说,粤语比英语还让我费劲,所以我只能用我那还算凑合的口语和他们沟通。
不知不觉,距离第一次见面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七年的时间。
2012年初,我去了四川成都。想起来这段时日,我的口水都是忍不住往下掉,火锅、钵钵鸡、冒菜、伤心凉粉、路边摊的炸豆干和土豆让嗜辣的我找到了第二故土。那时候还想,自己要是留在成都就好了。
成都的夜生活也是不逊色的,酒吧里就要属九眼桥酒吧一条街最为出名.在成都以前还没有娱乐的地方的时候,九眼桥就是个酒坊众多的地方,就是在这条街上,认识了这个后来远程送暖的玩具设计师。
遇到的时候,他和他的朋友因为不会说汉语被服务生拒绝而为难。和我同行的朋友说,看这两歪果仁长得蛮帅,我们可以拼个桌。于是乎,我被推了出去,让我用我那三脚猫的英语能力邀请了他们。
这样的相识基本都是过客了。那一年,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微信诞生,说起来,还真是多亏了微信,才有了后续的事。
我们加了好友,了解到他们是在香港工作,这次来成都旅行一周。第二天,收到他的信息,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去成都的特色景点。这一趟行程下来,友谊的基础算是奠定了。
一周后他们离开成都,我也去了江苏,直到现在,我们再也没有见过。
再次产生联络,已经是2015年的事了。
他发微信告诉我说,他回到自己的家乡了。问我在哪里,有没有计划旅行。当时的我在山东已经老老实实呆了两年了,话题无疾而终。
那时候我觉得,大家都是陌路人啊。想着不会有太多的联系了。没必要交流太多。
可清理好友的时候,我手下留情了。
过了两年后,我发现了一个定律。他每隔一个季度就会问候我一次。而且都是在晚上9点。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样可以用晚安的祝福来结束对话并且不会太尴尬。
我瞬间觉得,外国人的情商是真的高。
第二次让我觉得他的共情能力很强是2018年。
有个时间段我情绪消极,惶惶度日。朋友圈也是消极到崩溃。他突然出现在我朋友圈,给我点赞。然后我收到了他的信息。说是看到我朋友圈的配图,感觉我不开心。
收到这条消息的时候,我很意外,也特别暖心。人总是会因为一些小细节而念念不忘,我就开始庆幸,没有删掉这个不太熟悉的朋友。
同一年的万圣节,他把自己打扮成了蓝精灵给我发送视频,多年不开口说英文,我变得更加沉默,也是怕自己说错,或者讲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我看着他在视频里用各种搞笑的动作想要调动我的情绪,想说的话最后还只是说了句“谢谢”。
自打这之后,我们的联络变得频繁起来,我们会交流工作上的想法和对于生活的态度。他给了我很多新的想法和正面积极的态度,仅是一面之缘,能够留存七年的友谊也是不容易了。
虽然不知道往后会不会有机会再见,依旧还是想要祝福你,再见的时候还想跟你说句
“Long time no 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