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元恪即位,是为宣武帝,共在位十六年。
宣武帝在位期间,夺取了南方的军事要地汉中和寿春,注定了南北军事上强弱攻受的态势再无翻盘的机会。
但在北方和西北,传统的军镇密集区和职业军人最多的地方,却进入了长期无仗可打的和平期。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获得军功从而实现阶级跃迁的机会,当然经济利益的损失就更不必提。同时,由于王朝的进一步汉化和重视文治,越来越多的官职开放给华夏士人。经过时间的酝酿和发酵,这逐渐演变为帝国的一场危机,并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分崩离析。
太和二十年,元恪还不到十四岁,他目睹生母被刺。随后,他又亲历了小冯被废,皇太子元恂先被废黜再被处死,然后操纵这一切的大冯也走上了覆灭的道路。
这样的经历,注定了他只相信自己身边的人,还有他母族的亲人。
宣武帝首先要对付的,就是他父亲孝文帝给他安排的六位辅政大臣。尽管六大臣一开始就死的死,退的退,但宣武帝的两位叔父咸阳王元禧和北海王元详依然位高权重。为此,他身边的人联系了与元禧不和的禁军统帅领军将军于烈,在礿祭的日子,控制了对他威胁最大的三位皇室诸王,咸阳王禧、彭城王勰、北海王详,完成权力交接后才放他们回家,并于同一天公布了自己亲政的诏书。
公元五零一年,元禧因不满宣武帝而密谋谋反,事泄被赐死。
公元五零四年,元详被废为庶人,随后死于关押他的太府寺。
公元五零八年,元勰被逼饮毒酒而死。
宣武帝对自己的弟弟同样戒心甚重,他四个弟弟,一个被杀,一个软禁,另两个也处于严格监督之下。
有史家认为,皇帝的弟弟们被有预谋地杀掉,是因为他们本有兄终弟及的传统。皇帝在感受到来自他们的威胁时,自然会先下手为强。
这些显赫一时的王公倒台后,权势转移到了宣武帝宠幸的近侍和母族手上。《魏书》给出身低微,因皇帝宠信而飞黄腾达的人立有《恩倖传》,其中宣武帝一朝占比最重。
至于他的母舅高肇,终宣武帝一朝宠幸不衰,却也不得不背上诸多骂名,将宣武帝刻薄宗室那些事,全推给了高肇,他自然也成了那些人的眼中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