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常常会走进影院二刷甚至三刷英国导演克里斯多夫•诺兰的电影。因为烧脑,因为看一遍会看不懂。看不懂不就是不好?NO,正是因为你知道好,知道它回味复杂,启迪无限,更想弄明白他精心设计的非线性布局,你会心甘情愿地再掏一次钱!
继2017年 《敦刻尔克》之后,又一部二战相关的史诗级传记片问世。《奥本海默》,讲述原子弹之父的故事,将观众带入惊心动魄的悖论中:一个神秘之人必须冒着毁灭世界的危险来拯救世界。
而随着两颗原子弹在日本领士爆炸,“奥本海默”便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他被赞誉为美国的普罗米修斯,在他的带领下,科学家们为自己的国家从自然手中夺取了令人惊叹的太阳之火。
赶在纳粹德国研发出原子弹之前率先制造一颗美国原子弹的竞赛本身就是一出复杂而又极具存在主义意义的戏剧。奥本海默带领我们进入核时代,又步履维艰地寻找着消除核战争威胁的方法,虽然他没有成功,但是我们的努力还在继续。这显然也是诺兰艺术野心最大的一次,他要做一次对复杂人性最有深度的挖掘。
影片时长三个小时,从头到尾都是非线性叙事,加上黑白和彩色场景的切换,让不少观众觉得难以轻易消化。而且它作为一部传记片,出场人物众多,台词密度高,更是给理解影片增加了许多难度.
在前一个小时里,两个部分穿插进行,在奥本海默回忆的彩色部分,诺兰又大量进行闪回、闪进、想像、梦境的处理。这些手法我们从他早期的《记忆碎片》《致命魔术》中时常看到。
他说用打乱时间多视角讲述的手法,才能在短时间内用电影表现一个人的一生。但是叙述方式复杂了,还有着大量台词和众多人物和历史背景,前一小时是观影需要“坚持”的部分(所以事先要做点功课,对人物和历史有一定了解是需要的,不影响剧透)不过能看到二战前后世界物理学界的名人群像,也算一种乐趣。奥本海默,堪称20世纪科学界的悲情巨星,生前成就非凡,但同时也蒙受了不白之冤。
二战后他想力挽狂澜,全力阳止核军备竞赛。当科学家的求真与良知和政治风向相左时,他竟被当作叛徒攻击和审判,成为被流放的弃子。一场针对奥本海默的“抹黑运动”悄然上线,杜鲁门先是批评他“脆弱”和“软弱”,随后,他年轻时的左翼政治倾向被挖出,当权者开始摧毀奥本海默的人格。
爱因斯坦曾说,奥本海默相信了一个不该信任的人——美国政府。
而这一切的答案,在最后一段与爱因斯坦的对话中达到了高潮。很少能看到这样的处理一—以一个精心 设计的对话段落,完成对整整三个小时叙事的回应,这让影片结束得回味无穷。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创作,有着好莱坞史诗影片般的双重指向性,一边严谨地呈现史实和神话,一边用复杂的时间线与深度的视觉奇观,反复重置创作经典。他用自己的叙事手法梳理着过去,同时关乎着现在,提醒末来。
二刷电影看视觉,看剪辑的节奏,听音效。从《敦克尔刻》的巨响音效是一种现实主义用法,目的是让观众置身于二战战场。那《奥本海默》 的音效也几乎从头到尾都有,难度级别是增加的,因为这次的音效不是“现实”的,而是“意识”的,需要跟男主角本身的精神状态进行高度匹配,因为他的内心万马奔腾!
奥本海默是一位博学者,他对心理治疗、语言、诗歌、东方宗教、艺术以及骑马穿越新墨西哥州腹地的兴趣似乎与他对物理学的兴趣不相上下,他既是一个威风凛凛的指挥——洛斯阿拉莫斯许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又是一个敏感、暖昧不明、偶尔有些脆弱的灵魂。
诺兰非线性结构和彩色黑白交替的IMAx拍摄方式呈现一个既深思熟虑,又杀伐果断;既容易焦虑,又十足坚韧的科学家。
一个个体作出选择时表现出的诸多复杂性,在他身上显现得淋漓尽致。同样地,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也有赖以走出困境的精神资源。
写稿的今天,世界正发生着好多事,我们生活在奥本海默创造的时代里,我们是否也在经历着一个奥本海默时刻?好多事情得以进行是否有个问责机制?媒体评论,《奥本海默》是今年最好的电影,我看远远超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