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名师说:懒学生都是老师养出来的。
有点心惊,是啊,越俎代庖,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是我经常做的事。课件做得再精美,只当成动画片放给学生看,最终落实到一课的教学目标,到底能完成多少呢?
今天两个班的课都尽量要求自己多多与学生互动。
七年级《动物笑谈》这一课,采用的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里的课件。课程设置里有一个环节,在笑谈背后体会作者身上的精神。我让学生们自己起来说,课上的几个活跃分子,纷纷站起来表达。
四个人一说完,劳伦兹的形象就立在大家的面前:
善良(否则他不会对小动物们倾尽所有的热情)、有着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小水鸭认母研究足以说明)、有着不顾及他人眼光的勇敢求索的精神(别人看他在与动物相处时误以为他是疯子)等。
我发现几个学生讲过后,比课件里给的答案精彩多了。
九年级今天上的是《我的叔叔于勒》。往常这一课,对照PPT课件,加一个分角色朗读,课程会按期结束。
这一课,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作品。最初教学停留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教出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懂了可憎之人的可怜之处,教学辞色就温和起来。
根据以往经验,本文教读,有钱没钱的态度一目了然,中心主旨理解起来容易。经过前一个晚上的思虑,在最大化安排活动的前提下,教读课文完全可以安排学生自读完成。难点情节的曲折可以在最后点拨中消化。
因此设计了适应于全班的语文活动。按学号分工,每一个组的一号班级交流人物形象特征;二号概括故事情节;三号找出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四号感受本文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五号转换角色,以菲利普夫妇为第一人称,以心理描写为主,改写任一段;六号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活动安排下去,给学生时间思考,然后从六号开始交流,最终落实到小说重要的因素人物形象上,这样谁是主人公、要表现什么样的主旨就水到渠成了。
九年级因为是整场性活动,告诉自己不急,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相信他们能完成。虽然最终交流让下课铃声终止在五号同学上,但从学生神态上判断,对课堂的参与率是肉眼可见的。
互动中,就这一点与七年级的创新思维一样,都值得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