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我总是被两位朋友的早安问候所困扰,她们一年四季不断地向我发来各种网上现成的问候,并且每天乐此不疲。在朋友看来,这是她对我在乎的表现,也许她们感觉到真正的朋友就应该亲蜜无间。而对于我来说,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压力,不回复吧不礼貌,回复吧,一是自己确实没有更多的闲时间,特别是我的回复又不想随便抄来几句应付一下,再说我也不能总是被动回复而不主动问候。
纪伯伦说:“热情,一旦加上'过度',就是一个自焚的火焰。”
年少时,我们难免会认为“热情”是秒杀一切的利器,待涉世已深,历经苦楚以后才明白:热情止于客气,不冷漠、不过火。别太热,慢一点,久一点,我们才能来日方长。而对于不熟的人,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交浅不言深。
有些事,可能是出于好心帮人张罗,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的想法强加干涉。有些话,点到为止即可,再多说,便是对别人的冒犯。热情的尺度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弄巧成拙,被认为是多管闲事。
然而,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有的人只是打了一个照面,就话题没完没了;有的只是加个微信,就像爹妈一样问东问西。有的人出乎热情但似乎非要打探别人的隐私似的,前多年,与朋友上街碰到一位多年不见的高中同学,朋友便问:你这多年在哪里公干?同学说:县委;朋友又问:县委哪个局?同学回答:农牧局;朋友继续问:农牧局干什么工作?同学回答:农牧局办公室;按说到此已经问的够仔细了,但朋友还不依不饶地追问一句:农牧局办公室具体做什么事情?同学只能极不情愿地说:打字员!看看看,你以为你是关心人家,实际已经把人逼到墙角,多尴尬呀!
这样的热情并不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反而会让对方望而却步,心生反感。仅凭一腔热情,就肆无忌惮地参与进他人的生活,总是过分关心别人,完全不知道适可而止,甚至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并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恕我直言,这种过分的热情,是在强人所难,并不是良好的交往方式。我更喜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互相舒服为标准,我甚至常常替别人着想,以不打扰或少打扰为厚则。
看过一句扎心的话:“人生分分合合,当初有多么热情似火,将来就有多么无话可说。” 人这一辈子,凡事都赢在适度,毁在过度。太用力的感情,往往会变得更加廉价;太热情的关系,往往让人心生嫌隙。每个人总要经历沧桑之后才明白冷淡可贵。
余生,愿做个冷一点的人。懂分寸,知进退,不要让你的热情成为别人的负担,也不要把热情浪费在不值得的人身上。远离该远离的,拒绝该拒绝的。走自己的路,不慌不忙;修自己的心,默默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