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
在外上学每次快放寒暑假的时候,都会给妈妈和奶奶分别说好自己想吃的有什么,从家里做的烙饼子,菜卷,炒的酸辣白菜,炸红薯,奶奶煮的糯糯的稀饭,麦(陕西人叫“mei”,四声)饭,到陕西特色小吃,凉皮(必须是擀面皮),肉夹馍,羊肉泡馍,蜂蜜凉粽子,凉粉……去旅游的时候,我先查这个地方的特色小吃,不仅光顾各地有名的小吃街,还搜寻小巷子里的小店。寝室柜子里总储着各种零食,饼干,面包,薯片,海苔,有段时间只要少于三包零食,我就自动启动购买模式。
我会尝试各种各种美食达人推荐的食物,旅游或者逛街的时候,碰见没有吃过的小吃,也勇于尝试,似乎急于在美食地图上插上属于自己的一面面旗子。很多食物给舌尖留下的触感,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但大部分只是当时新鲜感过去,便不留下踪迹。这么多年的尝鲜,发现其实小的时候吃过的东西才最有味道。
小学的时候,总有一个有着亮晶晶玻璃橱窗的三轮车定期来到学校家属区叫卖。精良的橱窗里有各种各样的面点,奶油面包,巧克力面包,小麻花(甜咸都有),桃酥……每次听到熟悉的叫卖“奶油面包,蛋糕,香酥小麻花”,爸爸总笑盈盈地问道:“你不去买个奶油面包?”我兴冲冲地拿着一元钱跑到楼下,有着黑黝黝面庞的叔叔递过来一块涂有厚厚奶油的松软面包。回到家,小心翼翼地舔着滑腻腻的奶油,一小口一小口地咬着松软的面包,心满意足地将它吃完。可几时起,再也见不到那推着玻璃窗的面包车,人们买面包糕点也只会装饰漂亮的面包坊去了。
我不吃肥肉,可对用肥肉炼出的油情有独钟。爸爸把肥肉放进炒锅里,开着小火,听着那“滋滋滋”的声音,我不由地咽口水。慢慢地,炒锅里有了一层黄橙橙浅浅的油,肥肉也卷曲成一团,薄薄的,透明状。等到爸爸把炒锅端下,我便迫不及待地将馍馍放进油里蘸,然后塞进嘴里,不腻,只是溢得满口香。爸妈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哈哈大笑:“这孩子,不吃肥肉,却把油吃得这般香。”
冬天,妈妈总会煮茶叶蛋。晚饭过后,外面飘着轻盈的雪花,屋内,厨房的灯光散发出股股暖意。窗户上,氤氲着厚厚的一层水汽。我一边用手在窗户上写写画画,一边看着忙碌的妈妈。妈妈带着围裙,头发松松地束着,把鸡蛋小心地放到茶叶水里,开了火,等着它慢慢煮。一会儿,茶叶的碎碎清香与鸡蛋的香气便混合了直扑我的鼻子,我眼巴巴地望着冒着水汽的铝锅,等着出锅的茶叶蛋。那时候,看到外面寒冷的冰雪世界,家里的温馨暖暖,想到,幸福就是如此吧。
很多时候,食物不是食物,它是爱的载体,回忆的工具,创新的表达,文化的传承,情感的交流,幸福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