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国君,春秋五霸之一,与齐国的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当重耳四十三岁正当年时受邀请回国继位时他拒绝了,但在六十二岁时却又主动请人帮忙返回祖国,这中间到底发生了怎么样的心路历程转变呢?
少有贤名
重耳自小谦虚好学,喜好交友,十七岁时就结交了许多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如赵衰、狐偃、先轸、魏犨等。重耳的父亲晋献公虽然在位期间为晋国开疆破土,晚年时却犯了老年人常犯的错误--无原则地宠幸年轻美丽的骊姬。而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上位,骊姬设计迫使世子申生自杀,逼公子重耳和夷吾出国避难。正当骊姬终于得偿所愿让自己儿子当上国君时,谁知支持申生的卿大夫里克、邳郑父却不买帐,不仅杀死奚齐和卓子两位国君,而且派人去迎接素有贤名的重耳回国继位。
放弃继位
出人意料的是,重耳没有同意去当能够享尽荣华富贵的国君,而是选择继续留在国外。通过分析设想重耳当时可能存在两方面的顾虑:一方面是晋国局势非常不稳定,手握大权的大臣居然可以一连杀害两名国君,权臣的真实意图到底怎样谁也说不清,重耳怕回到晋国会遭遇不测。另一方面是因为重耳是一个非常重视名声的人,如果趁着国家混乱登上王位可能会引发国际国内的舆论谴责。由于重耳拒绝回国,里克只好派人迎接夷吾继位,是为晋惠公。从后来的发展情况来看,里克等大臣确实是真心实意迎立新君,当时重耳是有些过于小心谨慎了。
流亡生涯
从逃到翟国避难开始算起,重耳一共在国外流亡了十九年时间,先是在翟国住了十二年,由于贪婪而残忍的晋惠公派人来刺杀他,重耳只好离开翟国,然后又去了卫国、齐国、曹国、郑国、楚国和秦国。在流亡过程中,重耳虽然也曾有过意志薄弱,贪图享受,沉溺温柔乡的情况,但到最后总能虚心纳谏,有错必改,同时心怀祖国,渴望建立功业。例如,当重耳在卫国由于缺衣少食而不得不向村民讨饭时,村民拿块土给他吃作为戏弄,重耳当然非常生气,但在赵衰说土象征着土地,你应该行礼接受它之后,忍饥挨饿的重耳能够立刻恭敬地行礼并接受。再如在曹国时,大夫僖负羁敬佩重耳贤德,在食物中藏了白璧去进献,而穷困潦倒的重耳发现后无论如何不肯接受,负羁退而叹曰:“晋公子穷困如此,而不贪吾璧,其志不可量也”。至于到了楚国,面对强大楚国国君的咄咄逼人,重耳仍能不卑不亢,没有出卖祖国的丝毫利益,而是用“退避三舍”赢得了楚王的尊重。
创立霸业
十九年流亡的磨难,眼看着国家日渐衰落,面对着别人的无礼和鄙夷,忍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使重耳的思想变得坚韧顽强和不屈不挠,同时也促使他变得脚踏实地,而不是空负名声的累赘。所以当听说晋惠公病逝后继位的晋怀公性多猜忌,以杀为威,百姓胥怨,群臣不服,重耳不仅积极争取晋国老臣们的支持,而且请拥有强大实力的秦国帮忙,终于赶走晋怀公当上了国君。当上国君后,重耳修明政务,对百姓布施恩惠,赏罚分明,发展生产,并且帮助安定周王室,在城濮大战中击败楚国,只用了四年时间的努力,就成为继齐桓公之后又一位伟大的霸主。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