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奇葩说》那期辩题“父母提出要和老伙伴去养老院养老,子女该不该支持”,我也跟嘉宾们一样,哭成个泪人。这里不想再讨论这个节目内容,只想再重新思考一下父母养老的问题。
在东方,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很难做到西方那么纯粹而简单。我们不得不背负上很多所谓道德或亲情上的责任。这在几年前的我眼里,是应该规避的,尽量用“应该如何如何。。“这样的逻辑来思考。尤其我人一直在国外,我真的不会让自己思考父母养老这样的问题。但近两年,我感觉我变了。拿马薇薇的话说“我们要承受琐碎生活的磨难。我们的父母就是这么生活过来的。我不怕这种选择。”我开始意识到虽然父母的生活是他们自己的,他们身体不好的时候我一定会赶回来,但我该怎么去配合他们的晚年?该做些什么让他们的晚年更幸福?
我妈从这两年已经开始去几个养老院体验了。她平时爱运动爱交际,为人开朗健谈,在一般人眼里,这样的人应该不会去养老院吧。但她不想再过那种整天围着灶台转的生活了,保姆/小时工/外卖又不是她能接受的生活方式,她觉得不健康。所以她一直在留意各种养老院的信息。现在的养老院并不像大家想象的一样,是一群走不动路的老年人聚在一起。很多老人都还像我妈这样,能走能动,就是图个更轻松的生活方式。在养老院,一样可以有很好的个人空间。比如我妈前一段时间在养老院住了一个月,那里有阅览室,她每天都去看书,一个月下来读完了《黄帝内经》,跟我说受益匪浅,打算去报个中医班继续进修。这就是在家里无法静下心完成事情。
相比我妈,我爸就不是这风格了。他肯定懒得去留意养老院信息,而觉得车到山前必有路。晚年还是希望在家呆着,有时间再来我这边住一住。
而我的公婆说,晚年最大的痛苦是孤独。我妈却说,她并不这么认为。可见,虽同为老人,认知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对于我妈这种自给自足型,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给予她物质上足够多的支持,让她可以去充分尝试各种她想去尝试的东西。如果能跟她一起尝试一两件她感兴趣的事物,或听她分享她的感受,就是再好不过了。
对于我爸这种懒散型,需要帮助他培养更多的爱好。比如他本来就很爱看书,那我就平时留心帮他多买点他喜欢的书。他也喜欢出去旅游,那我们全家就争取一年来几次短途和长途的旅行。他想抽时间重新练练字,那我就帮他把工具先准备好,让他可以随时开始练,再给他一些网上专业的练习建议跟他讨论。
对于公婆那种心理依赖型,需要给他们更多的陪伴。而且应该鼓励他们忙起来,才没有时间老去考虑孤不孤独。同时,可以帮他们安排些活动,比如看演出这类,让他们走到人群中去。
其实思考以上做法的时候,我发现最大的基础是他们的身体健康,否则这一切都实现不了。可见,身体健康对老人的生活质量有多重要。我们能对老人的健康做些什么呢?
首先要督促他们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很多时候他们意识到身体不舒服,却不愿面对医生,往往让病情耽误了。我们还可以帮他们买一些在家里可以进行自我监控的机器,方便一些检查。
其次,情志管理对老人非常重要。情绪直接影响身体,平时要让他们过的开心、有意义、生活规律。要让他们坚持运动,多出门走动,多接触社会,多吸收正能量。
根据社会统计,目前空巢老人的数量已经超过50%。预计2030年,将达到90%。我们自己,将逐渐变为这其中一份子。我随之想到我想拥有什么样的晚年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身体健康。同时,我希望自己是忙碌的,是那种自发的忙碌,是可以为这个社会多做些贡献的有意义的忙碌。
人是需要精神寄托的。像我们父母这代人,他们从小生活在集体主义的环境下,没有什么自我意识,所以很多人一旦停止了工作,精神上就没有了依托。而我们这一代,属于自我意识崛起的一代,我们都想通过自己的特长和特点,做点什么,在感情上更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不管哪代人,都是需要信仰的。信仰不是狭义上的哪种宗教,而是一种力量。面对生活,不论贫寒富有,不论顺境逆境,内心可以平静、充实、满足的力量,因为内心深处是充实的,是相信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