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复盘的三个关键词
作为一种基本方法论,要理解复盘的精髓,须掌握三个关键词。
01.亲身经历
我们人类的学习途径与方式有很多,按照来源,可以分为从自己学习和向他人学习两大类。从自己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复盘,因为自己过去经历的事件是成人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的主要途径。其他的方式与来源可能还包括顿悟、创新性的涌现(如U型理论)等。向他人学习也很普遍,大家都比较熟悉,如前人总结出来的教科书、案例或经验教训,以及标杆学习(benchmarking)等。
02.过去
组织学习大师彼得·圣吉(Peter Senge)曾讲过,从本质上看,我们人类只能通过“试错法”(try-error)进行学习。大卫·库伯(David Kolb)提出的“经验学习”模型也是成人学习领域最主要的基础理论之一。虽然按照麻省理工学院奥托·夏莫(Otto Scharmer)博士的说法,仅仅向过去学习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向正在涌现的未来学习(参见他提出的“U型理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成年人最主要的学习来源仍是过去的经验,而复盘就是从自己过去的经验中进行学习的结构化方法。
03.学习
复盘的本质是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但大家对“什么是学习”仍存在诸多理解上的差异,有的认为获取一些知识或信息就是学习,有的甚至将培训、听讲等具体形式看成学习。
在我看来,所谓学习,指的是获得一些启发、见解,提升自己的见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个人的有效行动能力。这是“知行合一”的,不仅要获得一些经验或教训,更要落实到行动中,提高人们未来行动的能力与绩效表现。正如人们常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落实到行动上,让自己的行动更为有效(绩效得以改进),才是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事实上,《荀子·儒效篇》中讲到:“学至于行而止矣”,也就是说,只有真正知晓,才能指导自己的行动;只有能够践行,才算是完整或真正的学习。在这方面,复盘也要注重行动的改进,不能仅仅明白了“这样做不对”就完了,也不能只是做了一些所谓的“推演”、假设就完事大吉了,必须跟进、落实,看看后续的行动是否更加有效。这才是检验复盘质量的关键要素。
我的理解
复盘本是围棋中的一种术语,意思是下完一盘棋后,在棋盘上把对弈过程重现一遍,看看自己哪里下得好,哪里下的不好。在这个过程中,还原对弈棋局、分析棋局、概览全局的演变,找到更好的下发,从而实现自己的下棋能力的提升。
结合复盘的三个特点,我想分享常见的三个对于复盘的误区。
复盘绝对不是马后炮。事情结束后,我们回忆一下整个事件,然后说上一句,当初要是不这么做就好了。例如,在面试中,自我介绍说完了对方面试官并不满意,这时如果我们只是抱怨一下说:“如果当初我要怎么怎么做就好!”这就不是复盘,而是一个马后炮、一个抱怨。
复盘是需要我们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落实到行动中的。我在毕业的时候,就连续面试了700多次,每次面试完,我都会在面试的各个环节中做1-2个迭代,然后自己再练习几遍,以至于后来我面试的成功率非常高,平均超过50%以上。
在复盘结束后,能够给自己带来学习、成长和能力的提升,这是非常重要的。
复盘不是对他人的事情进行分析。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对他人的事情进行复盘,这样会不会帮助自己?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其实哈佛大学早就有这样的活动了,叫做“案例分析”,这就是分析他人的事情,但前提是这样的案例都是授课教授亲身经历过,然后再通过教授的加工,最后形成了相对科学的案例。
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对他人的事情进行分析,非常可能出现我们对于他人的事件的具体细节不是很了解、对他人的情况不了解、对于一些关键问题点不是很清楚等等一些列的情况,这样的分析很可能会产生偏差。
复盘不是对于未来的假设。对于未来的分析,如果是有了前提条件,让我们在假定的背景下去分析,其实这叫沙盘模拟,也和复盘有差异。同时,沙盘模拟,确实可以快速提升人的能力,但也是需要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作业的布置、沙盘的设计,才能够让模拟的学员有更好的收获。
相对来讲,复盘的适用范围要更广一些,复盘的成本更低、收益更高,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所以,我们在选择一个复盘事件的时候,是问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这个事情是否值得学习,是否可以通过复盘总结出方法论,带给我能力的提升。
第二,这个事情是我亲身经历的吗?还涉及到其他人吗,我对于事件的全貌了解多少呢?
第三,这个事情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吗?过去多久了,我能把事情的背景、关键细节说清楚吗?
课后作业
1.您认为今天的知识点中,哪个最重要?为什么?
2.在最近一个月内,发生的哪件事情最值得您去复盘?试着用三个问题去进行校对,看看是否符合复盘的三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