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着没事给自己找了个工作,一家传媒公司,时间还不错,晚上上班。正好和书友聊起来,聊起对时间的理解。我们对时间的基本理解是可以完全不用在意一般世俗情况对时间的划分,要做时间的主人。只是人往往很容易被眼前的事物、现象蒙蔽,对自身的情况以及该如何划分如何整合如何取舍并不知晓。诚然,以“每分钟都是自己的”的心态生活固然不易,但是……尽力而为吧。
对于时间的掌控关联着几个切实相关的因素。比如他人的搅扰。由此会说到人际关系,看似跑题,实则不然。我们的日常消耗了大多时间除了在手机(网络等)上就是在他人身上,除了学生、专业老师、学者一类之外恐怕没几个会把大量的时间用在阅读或欣赏音乐上。不知道是不是有关联性,选择和什么人接触、避免和无聊的人置气便成为了某种哲学以及和自己相处的方式,然后诸如表演型、讨好型等等人格相继而出,心计和心机应运而生。所谓顺其自然这种事是很多人时常挂在嘴边的,我也愿意相信他们在说到这个词的刹那是十足相信的,但“成就”显然不是通过“顺其自然”得来的。顺其自然的行为(无意识行为)多了一次就很可能意味着相对的浪费了一段时间(如果顺其自然和高质量的时间运用能兼得自然最好)。人的平均寿命不过七十几年,除去童年时代和临终前以及浪费掉的时间,如果较真计算一下恐怕所剩无几吧。需要注明的是,对于鼓吹享乐主义或及时行乐的人们,此种行为在爽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理性地知道其代价为何。所以思来想去,在与人接触的时候是否需要自己有主观的拿捏和选择一目了然,在“锱铢必较”和“顺其自然”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尺度最为上策。
再比如事件的安排和自身的情绪之间的关联。倘若一个人的时间是其可以相对主动控制的话,对于在一天之中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把所有事安插其中便是接下来的细节问题。另外,同时,人除了理智也是感情、情绪的动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突然低落也是未可琢磨的事。任性本身并不是错,也可能是环境对“任性”还不够宽容。我们往往不太爱找看不见的“环境”的错。它无时无刻在抽象的层面影响着人们的各项安排。我们一方面靠自身的努力来克服自然很对,但对客观环境熟视无睹似乎也有待商榷。看似矫情地说,上一秒的我和下一秒的我是不会一样的,只是没人注意和在意而已。说回具体事情的安排以及衔接上必然说到计划。就我个人而言,如果计划被打破的话多半会懊恼,进而影响心情(但能克服是另一回事,此处不可混淆),随即反过来影响事情。至于如何解决,依具体情况见仁见智吧。
说说所谓的意外情况。这个东西挺奇怪的,在我们的环境里,似乎做什么事总爱留出一个时间是专门应对意外或突发情况的,就好像这个意外肯定会来似得。其他国家并不了解,在我当时生活在美国的两年多,仅仅在那个范围内,几乎没有出现什么大的意外情况。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穿衣旅行,学校上课及活动,人际交往,大家都井然有序,事前做好准备,少有意外发生。就这个事记得当时还和美国朋友浅谈过,他们的普遍看法是,把所有方面都考虑到考虑好了并按部就班地做就好了,是不会出现意外的。我也很难解释为什么我们这边好像处处要防患于未然,或许,居安思危不仅仅是个传统,甚至是深入骨髓的历史传统。这背后隐藏着什么呢、和今天的人心浮躁有什么关联呢、和高速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呢,我暂且也说不好。
世事都在时间中运行,我们偏偏要对时间本身有好奇并要研究它。或者这本身就是种妄想。要么就干脆忽视它,茫茫然过活至不视也不见。尺度着实难以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