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家舟
清代长阳九峰书院遗址,约在原县人民政府与清江花园酒店交界处一带。书院坐南朝北,清代时,东邻考棚及文庙,西接县署,南依捕署,东北与学署斜对。
九峰书院的前身,分别是佷山书院以及和公祠。佷山书院原址在县城西门内,西门城楼与拐拐头之间,为雍正三年知县李恂创办,乾隆十八年知县李拔复加修理。和公祠,亦为乾隆甲申修建的书院,因附祀乾隆中期长阳名宦和刚中(知县,陕西蒲城人,迁建文庙有功。),又称“和公祠”。后因和知县以事罢官(黄梅知县任上),遣戍胶州,有司遂废其牌位、毁其碑,将其祠改为“龙神祠”。对此,清代著名诗人彭秋潭作竹枝词感叹道:“黉宫面对九峰开,天遣文楠栋梁来。世载和侯遗爱在,龙神祠下一徘徊。”
嘉庆六年,知县陈本礼率邑绅彭湙、李守玟、田启玉、李宗远等,将佷山书院迁于龙神祠处扩建,并更名为“清江书院”(坐南朝北)。八年,将龙神祠迁于原佷山书院处。道光十五年,知县范炳监率邑绅刘文源、方可儒、杨文佩、李植达等,扩建书院,改作南向,因在九峰山之阳,遂更名为“九峰书院”。
按同治《长阳县志》卷二上《建置志一·学校》记载,清代晚期的九峰书院为系列建筑群。一部分,是将嘉庆六年新建的书院建筑改为六十间斋房,其后建讲堂,再后建“尊经阁”,阁旁建山长下榻之室,山长室后建有“庇荫居”。另一部分,是将原龙神祠(和公祠)建筑改为“蛾术斋”,斋后建有仓房和厨房。九峰书院建成后,仍将和公祀于内,刘碔、范炳监并附祀。当时的九峰书院还置有租课,为山长修脯、生童膏火、诸生宾兴、举贡北上之资。
清光绪三十一年冬,长阳官方将九峰书院及考棚改建新学,命名为“长阳官立高等小学堂”,由邓宗模充任长阳高等小学堂堂长。民国元年,改为县立高等小学校。其后,陆续改为县立小学校、县立第一小学校、龙永乡中心国民学校,并有多所学校并入。三十五年春,长阳县初中迁抵县城,学校将校舍让给县中,迁建于新码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县立第一完全小学。1954年,改为城关小学。1969年,与县一中初中部合并,改为城关中小学。1979年,与城关中学分开,改名为长阳县龙舟坪小学,并定为县办重点小学。
长阳书院历史悠久,据有关史志记载,至迟在明代时已有。民间书院,明代时有梅溪书屋和清溪书屋。梅溪书屋,为明初按察使、长阳人裴承祖读书之所。清溪书屋,在清江边之清溪(地名待考),为明初河南布政司参政杨鼎少时读书处。官方书院,明代有龙山书院,又称龙门书院,原在县南隔江一里许,至嘉靖元年废;清初,有清江书院,建于县署东,即后之九峰书院处,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