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看《奇葩说》第六季收官之战,詹青云获BBking,弹幕说她就是来奇葩说打个工,她是那种心怀天下的读书人。真的超佩服她在舞台上从容淡定又极具煽动性的表达,她讲到这个社会在流行佛系价值观的时候人们都不再敢承认自己“拼”,我在努力回想自己曾经拼过的时刻,真的屈指可数,又有多久不再拥有真正的目标感。在我还没有失去记忆的时候,想记下两则充实的拼搏经历。
和人有关,虽然他们都不在我的常用联络人名单了。
一,
2012年我被上海某大录取为社会学研究生,这也是我踏入这个城市的起点。在那之前有一场笔试,和一场面试。
笔试在一月份的滁州,和考研的战友提前一天住在考场附近的经济快捷酒店,特别冷。我们像当年高考那样紧张又庄重地连续参考了几场以为会改变命运的答题,最后一天走出考场的时候想对着天空大叫却喊不出,和小伙伴们一起吃完火锅,然后就……回到了宿舍吧,anyway其他的记忆都很模糊,只记得没有久违的放松感,却是一种空落落。回忆起来,和我一起奋战的他,似乎不曾出现在我的那段记忆里。那时候和我心灵深处连接的大概不是某个人吧,大概就是一个想象中扬眉吐气的未来,和对自己的交代吧。考试成绩出来那天,我很紧张不敢查,想把考研这件事抛之脑后,让自己沉浸在追剧的专注里,一集又一集刷着《步步惊心》,是他提醒我可以查成绩,我不记得当时说了哪些无关紧要的话,只记得一家欢喜一家愁。我过了,他没过。他很坚定地开始准备再战,我也开始了接下来的复试准备。
面试在四月份的上海,我住在邯郸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旁的一家经济酒店,住了大概一周时间吧。他带我逛遍了复旦大学、财经大学和整个五角场,和他在政通路上打闹时爸爸电话过来我立马装回一本正经,那个时候,我是爸妈的骄傲、男朋友的掌心宝。复试的时候,我还很拘谨,和未来的同学聊着一些客套的话题。似乎当场就知道自己被录取了,也似乎不是,总归记不清了,没有想象中的幸福感。总觉得自己不是自己,不知道是上海这个城市给我的不安全感,还是我隐隐觉得在那段关系中一直找不到“自我”。
但我想说的重点,是在这些繁杂的感受之外,有东西真正点亮我。是一个拼过的自己,才有自信觉得可以通过努力达成一个目标。那些枝枝叉叉的小事件,都不足以对我的人生产生过多的影响。
然而,2012年到2014年我却陷入另外一种自我否定,我知道自己受到过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努力啃过一些专业课书籍,也曾很多次在图书馆恶补论文和ppt,但在内心永远觉得自己没有攻克专业课,在专业与职业的衔接上,很长一段时间都心存迷惘。
二,
2014年1月,我接到一个official offer,虽然我还在猛攻毕业论文。当时遇到克莱尔姐姐,她说过的话至今对我影响深刻,她对我的期待成为了我的遗憾。SCDP我没有勇气去试试,我很痛恨自己一踏出校门就绑住了自己的双脚。而在这则记叙里,我又拼过什么呢。大概是我奋力离开一个生活轨迹的勇气,我很庆幸自己咬紧牙第一次离职的决心。庆幸第二年就果断做出决定。2016年那时候我是动的,是个有活力的人,也因此遇到了第二段缘分。
这么回头想一想实际上外面真的有很多精彩,有时候只是自己困住了自己。大概只有看过“不凡”才真正懂得接受“平凡”
记叙一里没有提到我在求学过程中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分手,我显得很平静并不是因为我不难过,而我难过并不是因为我结束了一段长达四年的恋爱关系。首先我难过,生活的连续性被切断,一个日日出现在我生活里的人被我强行切除,既有自责,也有对过去时光的遗憾,毕竟我们都认认真真投入了那么多感情却最终以失败告终。其次我难过的真正原因不是表面上的这些,或者不只是这些,是挣扎出来的我终于意识到,我可以拒绝没有自我的我,我可以选择成为自己的自己,而他一直是我心灵深处的束缚,我有挣脱束缚的权利,而我竟然得过且过,一直让自己待在一个亲密关系的舒适区。那大概是蔡康永老师说的人读书越多就困惑越多吧。我不敢厚脸皮说自己读书多了,只是在学业压力下,我终于看清楚了自己的困惑。这都是后话了。
写了这么多废话都跑题了。其实想再问自己一遍:你坚持在这个城市生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有什么事是你这辈子一定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