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哲学家和解读者都认为,这一章是对道的本体的表述,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那么,“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是什么意思呢?有两种解释。
第一,没有任何色相、肉眼看不到的那部分存在,就叫“夷”。夷是无色的。在现代科学中,它也许可以称为暗物质、暗能量——科学家们发现,宇宙中有许多不可见的存在,它们占了所有物质的96%,科学家称之为暗物质、暗能量。换句话说,夷是你想看也看不到的那部分世界。
那么“听之不闻,名曰希”呢?耳朵听了,但听不到声音,便称为“希”。就是说,耳朵听不到的那部分声音,就叫“希”。有个成语叫“大音希声”,可能跟老子的这个观点有关系。事实上,很多声音都是耳朵听不到的,比如超声波,还有一种次声波。人类的耳朵只能听到某个范围内的声波,超出这个范围,人就听不到了。咒语就是这样。有个翻译家说,如果你用某种特殊的方式念诵咒语,你念咒的声波就能传到比较远的地方。我也不知道这种声波具体是什么频率,或是什么原理,但它确实存在。它属于一种心灵咒语,也是一种咒语的妙用。
“搏之不得,名曰微”也是这样,摸了但摸不到的那部分存在,就叫“微”。它也是“道体非有得,不可有为求”的意思。《金刚经》说:“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真正的阿罗汉果,是实无所得的。实无所得,就是搏之不得。这就是夷希的境界,得道、证道的境界,它湛然合大道。有人也认为“搏之不得”还是“抟之不得”,都一样,指的都是一种触摸不到的世界,小到极点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由原子、分子、离子、中子、微中子,以及后来发现的超弦所构成的。这些粒子非常小,有些显微镜可以看到,有些连显微镜也看不到。它们都属于微观世界。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灵魂由微中子或超弦构成,物质世界是由光和波构的。我们看到的实物只是一种幻觉。这是物理学对“道”的解释,“万物都是活动的粒子”。很多暗能量是看不到的,但能感受到。任何修道者,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他感觉到了一种巨大的能量,但他未必看得到它。当然,有些人也可以看到,我们称之为开了天眼。类似的说法有很多。
第二,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境界。就是说,你看到了眼前的景象,但你执著它们。很多证道者证道之后,对纷繁的世界也就视而不见了。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