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涂子沛 的《第二大脑🧠》
我曾尝试过 GTD[1] ,也去学习过番茄工作法🍅,……甚至自己写了一个叫「落格🪵[2]」的、类 Twitter 的日志系统。「我曾见过山河大海」,但我从来没有获得过平静——「记录到底有没有价值?」「最好的笔记法是什么?」……——直到我遇见那个平凡的答案。
其实,「记录的价值何在?」这个问题早有答案。不信去问问财务,「财务的价值何在?」。她会告诉你:财务才不是加加减减算算账,财务是公司经营活动的数字孪生。这答案怎么听着这么耳熟?这 ™ 不是「曹冲称象⚖️🐘」吗!
平凡的答案——曹冲称象⚖️🐘
如果给四字成语排名,「曹冲称象」&「韩信点兵」一定排在前列。前者朴素洞察了共轭控制[3],后者自觉运用了分配律[4]。
「曹冲称象」包括两步:第一步是象🐘上船,找到了「象重」的有效度量——吃水深度,使之处于可度量的有效范围内;第二步是称等重物并加和𝚺,找到了可切割的共轭等价物⚖️,同样使之处于可度量的有效范围内。即,通过两步控制,使得「称象重🐘」这么一件原本不可控制之事,得以控制。
精妙就精妙呗,嘴巴要是竖着长,喝汤还会流出来嘞😒,至于给个位于四字成语顶点的评价吗?!至于,∵思考亦是共轭跳跃。思维体现在解决问题上,问题的解决得益于突破了一系列限制🚫。而共轭变换让我们通过跳跃到等价空间而越过了限制。象重🐘的等价空间是吃水深度,但在吃水深度那个空间,物品是可切割的;而在原本象重🐘这个空间,则是不可切割的。正是∵找到了这个等价变换,使曹冲得以突破「象🐘不可切割」这一限制🚫,使问题顺利解决。∴思考的本质不就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等价变换吗?
正如会计之于经营、笔记之于思考,本质都是受益于共轭变换的「跳跃以逾越」。对了,现在流行叫什么来着?哦,数字孪生。∴尽管我们给记录取了各种名字——笔记 / 数字记忆体 / 日志系统 / 第二大脑🧠……,但它本质就是「共轭变换下的脑外孪生」。没有说清这一点,就只是「这世间笔记法有千千万,又多了一种」,而已。
当从 @金观涛 老师那看到这个平凡的答案,我不再纠结「什么是最好的笔记法」,而只会看到各个不同的记录习惯。比如:不再反感协同清单🧾,∵看到协同清单🧾的背后是这项工作的图景(big picture),它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点位 & 需要完成的动作,以及别人的点位 & 工作。那一刻,螺丝钉如我仿佛获得了鸟瞰视角(bird's eye view)。
再看「卡片笔记法」
这部分比较稀碎,可以跳过。
记录粒度 & 数据结构
如果世间有最好的笔记法,它的结构单元一定是自相似的。即,既可以用单一结构来记录内容,又可以用它来记录索引。为什么?∵大脑皮层就是这样的自相似结构。
Feynman 学习法为什么管用?
@Feynman 说,教会别人,才是真的学会了。发明「卡片笔记法」的 @Niklas-Luhemann 也说,不要直接摘录 / 誊抄,而要用自己的话「转述」。其本质都不过是强调把新知对接到自己的知识树上。即,与过去的知识产生关联。
∴从这个角度讲,我并不同意作者「第二大脑可以继承,让这个家族受益」的观点。@曾国藩 一族皆为龙凤🐲,不是因为「家书」,而是因为言传身教。让其一族真正受用的是榜样的引领 & 这一族涵养的治学文化。很难想象,一个未能身处其中的外人,读几页「曾国藩家书」,就能无缝对接其「第二大脑🧠」?
笔记与内观
(p269) 当你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它、量化它的时候,你会发现,慢慢地,它不再是情绪的一部分。
就好像当你细细感受「瘙痒」,会慢慢发现它变成了某种痛觉,不再难以忍受。你观察得越细致,情绪的颜色越淡。你不再看到红色的愤怒、绿色的厌恶、紫色的忧郁……你只是观察着灰色的世界。
Linus 的效率为什么比三流程序员高上一万倍?
公司有个同事喜欢健身。有次在楼下遇见他搭便车到大门去,问「这么近,你咋不把走路当锻炼?」。这哥们说,∵走路是低效的训练。是啊,虽说「学习是在连通神经,也可以理解为长肉,∴得匹配上长肉的速度。教授太快,吸收不了🧽」,但你也不能过于低效了吧😒。可我们的社会遍地都是低效的训练。比如:我们这些学计算机的,本科总会遇上什么「在线订票」「网上商店」之类的大作业,做完屁🌬都没留下个。真正值得做的、且可深可浅的大作业,我能想到的只有一个——做个日志系统。或者可以取个高大上的名字——信息处理 OS 。这个项目你可以一直做下去,而且一直用下去。做完就会知道,太爽了,优势太大。
然而,没想到的是,这等效率还可以再有数量级的提升。这是我从 Gilles Castel 那了解到的——建立自己的工作流。而 @Gilles-Castel 创建的是工作流之中的顶楼——纯文本工作流闭环。大致可以理解为:老师讲完课,他的笔记也做完了,连公式带图,像教科书一样,且输出😱。
当日志系统与工作流结合,信息处理的完全体,诞生。
大公司不都喜欢搞制度、流程吗?华为不是提出「让能力长在组织身上」吗?都是这套玩剩下的。
王道 v.s. 霸道
(p212) 人生最重要的方法和道理,其实很多人小学就已经听过,甚至已经学过。他之所以不成功,这个事也做不好,那个事也做不好,原因是他从来没有认真使用过最简单、最朴素的方法。为了解释他的不成功,就在自己的思维中造出了一些复杂的秘籍心法,然后用自己没有机会掌握这些复杂方法来安慰自己。
……
记录这个行为,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在迈向个人成功方面最被低估 & 最少使用的做法。
我曾多次劝说身边亲人、朋友试下这枚银弹,告诉他们「优势太大」,但他们无一不对王道之法嗤之以鼻,反而对霸道之法趋之若鹜。记得有个父母评价标准:
- 一对父母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也没有碰巧做对什么。谓之「三流父母」;
- 一对父母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碰巧做对什么。谓之「二流父母」;
- 一对父母知道什么是对的,并一以贯之。谓之「一流父母」;
唉,和「选择了霸道的父母教育下的子女」竞争,只能对娃们说「优势太大」。
对了,你们真正的对手是 AGI
之前跟妮妹解释 GPT 的意义:以后所有的考试都变成了开卷考试。闭卷已经没有意义。死记硬背已经没有前途。应试教育模式在我们这代人死后就会被判死刑。
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学什么、教什么?不能再假装 AI 是玩具🤖️了。要么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毕竟从原理上猜想,AGI 并不能帮老板厘清需求);要么学好数学🧮(顶多加个物理⚛️),获得穿透力。这两者都是人也好、AGI 也好,所不擅长的。
@木遥 说,AGI 让强者更强。之前,@陶哲轩 也说过,他从 GPT 中获得启发。如何从 AGI 中获益,也许是提高自己的品味,一眼能从一把沙砾当中发现闪光✨。
当然,品味如何培养,也是我久思而不得其解的问题☹️。
最后,感谢 @涂子沛 老师怀着极大的激动 & 迫切的愿望著书唤起大家对笔记之法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