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毕业之后我在创业公司呆了也有一年半了,看到了许多创业公司的现象,不敢说以一概全,但却是对创业有了自己的一份思考,故在标题这里的创业思考加了双引号“”。
简单介绍下我们公司和我们的创始人。公司产品是行情软件,聚拢了一大批数字货币的用户作为流量。
你可以理解为炒股的人每天都要看大盘指数和个股价格,数字货币投资的人使用行情软件也是相对高频的。
缺陷是流量变现难,目前公司盈利来源中广告费占大头。
我们创始人是技术人员出身,气质有些书生气,信仰的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创业理念。在公司财务支出上,比较节俭。
这里我的创业的思考,主要展开方式,是以一个个问题来展现的。
迷思:什么是成功的创业?
刚开始毕业的时候,我有着许多不合实际的想法,心气也高。
比如说,那时候,在我心目中,创业就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
你得发现一个好的机会,并且投入自己的智慧和金钱去投资这个机会。
成功的创业就是得为行业做贡献,给用户带来帮助,这样才有意义才能持久,才是成功的创业。
乃至于刚入职创业公司的时候,我常常质疑和怀疑公司和公司的产品。怎么看都跟我书中看来的,心目中的成功创业公司,差很多。
首先,同类产品很多,我们根本不是第一个做的。
其次,我们公司的软件并不比别人做的好,时常有bug。(当然,我们那时候天天找bug,基本都在内部解决了。)
最后,我们软件没有什么特别的定位,既不在新闻上占优(就像炒股的人喜欢看内幕消息,突发事件),也不再专业性上知名。
同样的想法不止我有,我同事也有。但我多了份谨慎,并不着急下个完美的结论。
后面我想通了,一个事情存在就有他的合理性。我在为这个公司工作,我就得为这个公司创造价值,也能主动地尝试,用书中的知识来让公司变得更好。
后来的后来,我对于创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不是每个创业都那么尽善尽美。做宵夜摊,做早餐店,做餐厅本质上也是创业;
创业有亏的,有不亏不赚的,有赚的很多的;
天然地,创业的失败概率很高,甚至高达99%,即使是再聪明再优秀的人也不能避免失败。但是李笑来老师曾说过”至少给自己两次机会“。
不借钱创业,一次创业可以失败,第二次创业成功的概率就会高很多。事情可以做失败,但人总是再成长的,多尝试创业或者看别人创业,总结经验继续前行。
这就是为什么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未来的未来,我也希望我能走出自己的路上。在此之前,多了解创业路上的坑,总没坏处。
下面讲讲我在我的创业公司更具体的经历和问题。给大家参照下。
问题一:有了小步快跑,却没有快速迭代
我们创始人,信仰的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这句话的核心概念其实是不追求产品完美,只追求“最小可用品”。
方式就是当你做完一个产品的主要功能后,先推出到市场上,后面再慢慢优化。
因为互联网时代,不需要闭门造车。关起门开憋大招憋个几年,通常适应不了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黄花菜都凉了。
创始人是这样做比喻的:”船小好调头“。所以我们公司很快地做出了行情软件,主要功能就是看数字货币价格和看新闻。
结合这个圈子的玩法,我们公司决定的战略,是结合数字货币的金融属性和投机属性做行情软件。
推出了每日任务,用户在每日任务上付出多少努力,就能收获多少数字货币代币(即token,这块知识比较深就不说明了)。
后面也因为这个战略,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这个垂直领域的市场里也小有名气。
但随着我们公司的后续开发的产品功能越来越多。有些功能常常只做出了一个最粗略的版本,后续的第二次优化,基本都没时间做没必要做,总有优先级更高的事情要做。导致我们的产品内容和功能都十分冗余。
公司的领导层们常常不做调研,凭自己对用户的想象,做出了一个用户根本不想用不需要的东西。但是创始人也始终不愿意删去这些冗余的功能,这也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公司完成了小步快跑,后面一直在开发新功能,却在迭代优化这方面没有什么作为。但幸好我们结合了数字货币的投机属性,尽管产品功能有较多诟病,但还是比较好的完成的冷启动和流量拓展。
总结一下,战略大方向没有错,多折腾几次也没关系,但是这种试错成本相对还是很高的,也极容易消耗员工们的精力。
小船虽然更容易调头,但是调头多了,你就只能在原地打转,任时间白白流失。
问题二:节俭无错,但也要有用金钱换时间的决断和胆气
公司另一方面,因为创始人的节俭风格,公司运营部门这个本该花钱最多的部门,也并没有什么预算支出。
结合数字货币圈子的特性,我们发行代币,是很受用户欢迎的做法。
所以我们除了运营的人力成本,其他时候都在0成本做推广做拉新。并且我们跟一些比较大的行业社群有合作,即使不花钱我们公司也很快发展起来了。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来自于我的好朋友。他是做产品,他公司在深圳做金融量化产品。
他分享说,他们公司前期有个大问题,就是刚开始创业的节奏问题。
他们公司创始人,开始创业时,比较大手大脚,准备了很多物品和工位等。但是公司招人,开发产品,开始商务沟通等等这些事情,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的。
由于节奏赶太快的问题,导致了财务的问题。加上他们公司的产品和业务,初期也受到一些挫折,加剧了财务的问题
说回我的创业公司。因为在互联网做软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通常只能做流量生意,赚广告方的钱。
所以这时候我们公司就迎来了战略转型期。创始人的想法是想往”资产管理“这个战略方向发展。
简单说一下,”资产管理“属于金融类的服务,相当于以钱生钱,对于团队的要求或者其他方面的要求都会高很多。
至少”最小可用品“是上不了台面的,也吸引不了客户给我们资产来管理。
公司前期选择了一个非常前沿的技术来做资产管理,这也是由于创始人是开发人员出身。
但后面发现,这个技术属于研究型的技术,不是不能做,而是像科研一样不知何时能做到目标效果,有可能运气好,优化一两次就成功,也可能优化十次都是失败的。
就此这个项目就成为了我们的黑洞,投入了许多同事的时间进去,效果却不一定好。
这个项目期间,走了4位开发人员,而最巅峰时候,负责这个项目的同事也只有3人。
基本上这个项目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如果近期没有突破,那么我们的资产管理的转型差不多就是失败了,就会被市场所淘汰了。
尽管如此,我们创始人的花钱速度,依旧不变,也从没有考虑引进更贵更好的人才进来。
公司的天花板,来源于创始人
上篇文章说道,人是有边界的,恐惧就是他的边界。
当然创始人也有他的边界,只是创始人的边界更宽更广。我们公司的创始人,最近因为开发人员不足,已经开始加班加点搞项目了。
介绍说过,我们创始人开发出身,有些书生气,具体来说,他不怎么懂市场,可能对创始人来说最舒服的方式就是做技术工作。
在”资产管理“这个战略方向上,我们创始人犯了个不少错误,比较严重的是两个。
其一是,创始人不了解金融市场,设立的目标和要求太低,不适配金融市场,也没有及时跟市场人员沟通。
这相当于手机公司自顾自地开了产品发布会,自己公司的开发人员,感觉新产品很不错。但到了发布产品的时候,却发现产品连市场规范和市场要求都没达到,客户不认你的产品。
具体来说,我们公司创始人初期是打算做出”最小可用品“,只要程序没什么bug,赚不赚钱我保证不了。
但问题是,这项产品远没有达到及格线,却马上让市场人员寻找有意愿管理资产的客户,出现了到期交付不了合格产品的重大纰漏。
其二是,创始人不去思考如何缩短这个战略转型期,尽快转型,而是做自己最擅长最舒服的技术工作。
创始人连招聘新的开发技术,都佛系地只在一个平台发布招聘信息。
后面被市场负责人”逼迫之下“,并且阐明了问题的严重性,创始人才开始在多个平台发布招聘信息,尽量节省时间,加速转型。
有人说:合格的老板,就是带领员工打胜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创始人第一场仗打赢了,第二场仗还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