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学读书的时候,对自己的人生,有过各种各样的美好想象,对于自己以后的生活方式,也有各种遐想。在真正面对生活的时候,却有点手忙脚乱,疲于应对。没有想象中的从容不迫。一路走过来,面对各种选择,抉择,总是做不到胸有成竹,或者信心满满。对于接下来要走的路,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仍是心存恐惧。
总是想着从书中,从别人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可以参照别人的答案,照书中的做法去生活,结果却发现现实比书中复杂或者自己根本没有那样的能力水平;或者总是在寻找捷径,有时幻想像小说中那样可以一夜练成绝世武功那样,可以快速的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一劳永逸;或者,看到一些多少天速成的教程,而且看上去过程没那么难,于是自己又迅速的投入进去,在几天的坚持下就迅速败退下来,因为觉得根本没这一回事或者有时自己压根就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今天的现状是过去的选择的结果,现在的做法才决定了未来。是自己过去不恰当的选择或者愿望或者说幻想,决定了对自己不满的现在。总是盯着问题不放,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钥匙不在锁头上。我过去的问题就是只盯着自己的问题,然后针对自己的问题去找解决的答案,所以总是找不到方法,甚至越来越迷茫,越来越不知如何做才能改变。比如,以前父亲总是说我一点社会经验都没有,这是我的问题,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却不在这个问题上。而自己却把焦点关注在这方面的表现上,所以越在意自己的表现,越不敢正确的表现,表达自己的意见,就像是本来直接迈开脚就可以走了,自己却在纠结,要如何迈开,要如何做才好,要先走哪只脚。造成的结果就是自己越来越不善长表达,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另一方面,所谓的经验,也是自己的经历得来的,这是实际中自己得来的,不是单单看书或者从别人口中就可以学会的。
回想过去这几年,不知自己是否能够正确的知道自己的问题,也许是在自己努力无果的情况下,自己选择了放弃成长,印象中,自己越来越少挣扎。要解决问题,要明白自己的问题,而所谓的自知者明,说明自我的认知也是一种不容易的事情。出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机会,可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为什么自己却那么焦虑,那么希望不要出现问题。但是,如果问题出现,而是不去面对,去解决,这个问题终究会跟随着你,直到你有能力去解决。所以,出现问题,其实就是要逼迫自己成长。而这个却给自己给放弃了。所以问题会越积越多,直到最后,像缠住猎物的丝网,让猎物挣脱不了。
小时候,就学过许多的处事准则,许多大道理。然而,这些道理,却没有在生活中起到作用。有时面对长辈讲的道理,自己还有抵触。然而,这些道理虽然简单到自己忽视的地步,但在生活中,其实却充当着非凡的意义。所以在面对工作,人生的难题时,这些道理依然可以指引自己,而不需要自己太过寻找新奇的,过于速成的东西。像善良,诚实,正直,努力,感恩,乐观,积极,公平,公正,勤奋,坚强,利他……这些就是自己的良知,已经存在自己的心中,而现实的利益往往蒙蔽了我们自己的良知。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循“做为人,何为正确”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把事情做对的方法吧。
对于道理与处事准则的认知,只有真正的行动与实践才是真的认知,一切口头或者意识上的认同,并不表示自己贯彻了这个原则。说自己很感恩,而行动上却做着相反的事情,或者认为自己很勤奋努力,却时刻想着的想一劳永逸。只有真正的行动,才能表示真正意义上的认同。做人做事的正确准则,就是平时的思维方式,这些准则只有在自己正确的实践之后才能形成自己脑中的沟回。这是人生、工作结果的基础,如果自己的思维方式是负的,那自己的人生,再大的能力,努力,人生也不会一个正值。
设定超出现有能力的高目标,用高要求倒逼自己成长与进步。平时看书,专栏,各种各样的学习,为的就是培养能力。简单的重复,并不能有效的提高技能。只有走出舒适区,刻意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而高要求,高目标就是一个方法。这个过程中,对成功的渴望与激情,能够不断激励自己。所谓的努力,是全身心的投入,努力到极致的程度。对于自己所做过的努力,有时只做到努力到绝望,然后就真的绝望了。却不曾在绝望中再努力,再次绝望还要再努力。
全身心的投入,努力到绝望,绝望到再努力,再次绝望时还要再回到现场,回到问题发生的地方再去努力,努力到连老天爷都感动到忍不住要出手相助。
———稻盛和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