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我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是把它当做一个故事来读的,就像是《故事会》里随便一个故事,或者网上任何一部虚构的电影,我是一个旁观者,很清醒,很冷静,很客观地看待书中的人与事。虽然我不时会被其中美妙的文字惊艳到,也会因书中人物的悲喜而情绪起落,甚至在读完全书掩上书卷时内心泛起浓重的苍凉之感,但总体上我是冷静的,克制的,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的看客,静静地看着屏幕上一帧一帧的画面——无论如何,那都是别人的故事。
然而昨天,我有了新的发现。
都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虽然理智告诉我们应常想一二,但终究还是会多多少少地有那么一点难以释怀之事,会时不时地涌上心头牵动我们的神经,影响我们的心绪,把好好一个人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反反复复摇摆揉搓,欲罢之而不能。
昨天的我,就又一次落入了往事的圈套,被纠缠拖拽着陷入了烦郁的情绪泥沼。
所幸痛苦除了会折磨人,有时还能令人清醒。
就在那挣扎不愿屈服的一刹那,有意无意间的心念一转,一个形象在我的脑海中由远而近渐渐清晰起来。想起来了!她是依芙琳!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我”的姑姑!
她很能干,爱八卦,性情好强,但这些都不及她的“仇恨”给人的印象深刻。
由于他的男人坤得在娶她之前就爱上了别的姑娘,但又迫于父辈的压力不得已娶了伊芙琳,这使后来得知实情的伊芙琳恨极了坤得,稍有不快便拿他出气,且从不与坤得睡在一起,还故意跑到山岭雪谷间滑了一天的雪,终结了在她腹中“坤得日思夜盼的那个小生命”,就为了从坤得的痛苦中获得报复的快感。
文中说,“伊芙琳跟坤得的不和睦,是弥漫在我们氏族上空的”一团“阴云”。
就像文中玛利亚所言,“坤得年轻的时候就像一棵碧绿的汁液浓郁的青草,到了伊芙琳手里,经过她天长日久的揉搓,已经成了一棵干枯的草了。”
而我从伊芙琳对坤得的咒骂、鄙夷与怨气中也读出了伊芙琳深深的痛苦与不快乐,而这种痛苦与不快乐贯穿了伊芙琳自嫁给坤得之后的漫长的一生。
为此我的内心中不止一次地唏嘘并升腾起深深的困惑:为了报复而搭上自己的一生,值得吗?为什么伊芙琳就不能放下仇恨,忘记过往,那不仅仅是饶恕了坤得,更是放过了她自己啊!
可惜伊芙琳是个倔强的局中人,她就那样固守着自己的执念痛苦地走完了她的一生。
从书中来到局外,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当局者迷”呢?所不同的,只是少了局外人的清醒,劝人容易劝自己难啊。
好在,阅读的经历给了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客观冷静而理智地看待相似事情的机会,从而有了更强大的说服自己的力量——事不同而理相似,既然生活的起伏难以避免,那么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作茧自缚,将自己困在过去与不快的牢笼中。人生很短,生命很珍贵,一切向前看,拥抱明天与快乐,才能对得起如此宝贵的人生!
此时回头看,《额尔古纳河右岸》已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也不仅仅是一个别人的故事。
地球上没有新鲜事,任何一个故事,都有我们生活的影子。
那么以后,就多读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