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害怕?是因为曾经体验过那种不容易,即痛定思痛,因而会经由习得性无助产生畏难情绪,对所有未知之事拖延着不去做。
我们在人生的经历中会产生很多污化心智,比如期待用获得来消除内心的匮乏感,认为只要获得更多,就可以让自己生活改善,活得更好,这样的认知肯定是某个时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如从极度匮乏状态时获得物质时,一如饥饿的人在吃到可口的美食时,感觉自己到了天堂,体验到了极大的幸福感。但是如果经由这个经验得到只要有好吃的,就能让自己幸福,这就认知肯定错误的。当然这种认知是比较容易被识别出来的。但是到了复杂系统中的类似的认知却比较不容易被识别出来。
如购买更多的衣服,就可以展示出来更多的美丽,只是关注服装的多少,而不关注提高自己的审美力、色彩学及搭配能力,最后的结果反而变成了,永远少一件合适的衣服出门。
这种心智模式就是要先拥有什么,才能做成或是成为什么,所有的起点都是基于外在的物质与条件,所以很容易陷入固化的思维中,形成认知盲点。要持续地发现自己的匮乏模式,去找到这种模式的舒适圈,识别到错误的假设,慢慢更新。
假设一:要是有一个全能的高手/榜样来带着我前行就好了,我会信任他,坚定地跟前他前行,由此延申为梦想中的领路人/导师/伴侣/好友,总之就一直渴望着,我需要遇到这么一个人,然后就可以解决我所有的问题与困境。
然而事实却是:一则我比较多疑且多思,不太会有那么一个会让我全然相信的人存在;二则我同时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成长的;三则我自己的喜好也是在变化中的;所以这种一旦有这么一个高手,或是一旦拥有了什么,我才可以放手去做,然后获得成功的匮乏思维,让我一直呆在“心理舒适圈”成为自己不行动的最大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