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的“年味”
—— 生活随笔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拉开了了春节的序曲。也就是从今天起“年味”会越来越浓。远在他乡的游子们也会更加加快回家乡的脚步,不知道没有抢到票的打工者们是怎样的一个心情。也许正在为自己的回乡路想办法吧!但愿他们能够平安的回家。
也许是移风易俗,现在的“小年”好像没有自己记忆中的那样浓烈。今天去超市买菜竟然忘了买芝麻糖。不仅仅是忘了,而且压根没有想起来,回到家后,打扫厨房才忽然想起,今天要“祭灶”。按照我们的风俗,是要买糖的。好在妻子下班后带来了,省了一趟麻烦。我这才想起,昨天为什么在国槐街上有很多卖芝麻糖的。我以为还有几天才“祭灶”!从放假起,自己都不知道东南西北了。还好,今天打扫了厨房,自己赶上了这一天的风俗——干干净净迎新年。
在自己的记忆里,每年都是母亲打扫卫生,每逢这一天,母亲会带上头巾拿上扫把把厨房彻底打扫干净。并揭下已经供奉了一年的“灶王爷”的年画,然后换上新的,并贴上父亲写的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把旧的用火点燃,这意味着要把“灶王爷”送回天庭。因为这一天,“灶王爷”要向玉皇大帝禀报我们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随着火苗的升起,母亲会神色庄重的合上眼睛,双手合十,行跪拜礼,念念有词。我至今也不了解母亲到底念叨了了些什么,也许是让“灶王爷”保护自己的家人幸福和平安吧!之后,摆上贡品——芝麻糖。这也是有寓意的:甜,是为了让灶王爷的嘴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言好事;粘粘的,是为了让灶君嘴皮粘住,不乱说是非。看来这颇有贿赂的味道。
这一天我们最大的盼望就是快点让天黑下来,好吃上那粘粘的、甜甜的沾着芝麻的糖。我们姊妹几个每人可分得一到两根。还会炫耀谁的芝麻较多,谁的糖比较大。刚开始舍不得吃,等炫耀够了,才慢慢的放到嘴里,细细品味那浓浓的年味。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就开始为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忙碌。接下来的两天,母亲的工作主要是蒸馒头,为过年做储备。因为我们这的风俗是过年期间是不干活的。我不知道有什么忌讳,只知道母亲要蒸很多的馒头,放在平柜里,因为我们的兄弟姊妹较多,所以母亲很辛苦,也很满足。
而今,当我故意兴奋的喊到“祭灶了”!儿子也从屋里过来,拿起芝麻糖,却象征性的吃了两口,就放在了桌子上,没有我想象当中的兴奋。只是安慰我似的,“我已经祭过了。”一旁的我不免有点失落。儿子没有在老家生活的经历,没有感受到过祭灶的那种氛围。更何况,又不稀罕这祭灶糖。
如果,就这样一直过“小年”,不了解其中的风俗,只是剩下一个单纯的芝麻糖,也许慢慢的,这“年味”会越来越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