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末年,外有后金寇边之患、内有农民军起义之患,长期的连连战事使得大明朝庭内外交困,顾此失彼。然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上台后,后金多次向大明表明议和的意愿,然而大明朝虽有对后金议和的需要但却讳莫极深,谁也不敢轻言议和。袁崇焕被处死的其中一大罪状就是与后金私自议和,后陈新甲也是因对议和保密不慎而被杀,大明朝对议和如此忌讳的症结何在?
一、在大明的历史上没有惯例,与之前有外族边患的王朝相比,汉朝在建国之初就有白登之围,后就有了长期和亲政策;大唐建国之初,李渊父子也曾向突厥称臣纳贡多年;北宋开国三十余年就有了澶渊之盟,向辽输送岁币的惯例。而大明自建国之初,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很强势,经一百年的胡元统治,汉人的性格也整体变得内敛含蓄起来,不像汉唐时期那样张扬奔放,也不像魏晋时期的那样潇洒飘逸。对外族的抗争已经刻印到民族的骨子里去了,所以即便明中期有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但是大明朝却丝毫无产生动摇屈服之念,对抗到底成了下意识地选择,“不和亲、不议和”成了大明不成文的国策。即便到了明后期,后金连连向辽东发起攻势,大明也没有动过主动议和的念头,反而是后金主动提出议和的意愿来。如果大明在开国之初有过跟外族议和的先例,那么明末谈议和应该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阻力。
二、与后金议和虽不会有如宋辽、宋金和议那般的屈辱,皇太极还提出愿意降格、地位在明朝皇帝之下,但议和肯定意味着要承认后金对辽东大部分地区占领的事实。这对大明来说,是不可以被接受的。辽东地区自春秋战国始就成为汉人的世居地,对大明来说,少数民族居住的羁縻地区可丢,汉人世居地绝不可丢。所以奴儿干都司等地区可丢,辽东绝不可丢,一旦丢失汉人世居地,就丧失作为大一统王朝的依据,北宋的统治区域并不比秦朝少多少,甚至实际有效控制区域比秦朝还大,可是就因为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哪怕在其它区域开拓出燕云十六州十倍大的领土,也不能算是大一统的王朝,所以终北宋一代始终对燕云十六州念念不忘,即便极为不务正业的宋徽宗,当发现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也很想抓住以求名留青史。所以不管后金在辽东如何的兴风作浪,大明是断然不能承认后金对辽东的侵占的。
三、与后金议和多受宋朝时期议和影响,使得一谈起议和就与投降卖国屈辱联系到一起,凡主议和的就与秦桧划上了等号,朝野上下对议和都极为排斥、舆论压力太大,使得谁也没有勇气与担当来谈议和。
四、 议和欠缺公证方。过去民间兄弟分家都需要找家族族长等在地方上有威望的人来作为公证。而西方国家间之所以有议和的传统就在于有许多与其实力相对称的多方力量作为公证加以制衡,而任何一方主动撕毁合约的代价都显得极为严重。而明与后金的议和跟宋辽、宋金间的议和一样,都不可能有公证方。总不能找西夏、朝鲜这些相比无足轻重的力量来作公证的,所以这种没有其他相对称的力量加以制衡的议和其实很脆弱,宋金议和就被双方多次撕毁过。所以即便大明与后金达成了议和,只要发生了像后来李自成进北京城那种让后金觉得有可趁之机的话,那么后金也肯定不会安守本分的。
议和虽对大明来说有多方难以接受之处,但如果大明能以和议之名将后金拖延住岁载,就可以抽调出关宁骑兵迅速平定农民军,关外虽攻则不足、但守则有余,只要固守即可。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部队大多数都是流民,跟黄巢一样,因为军队战斗力赶不上政府军,没有力量固守一地,经常被政府军追着走,所以只能采取流寇式走州过县,依靠涸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掠夺来补充给养。
而明末的农民起义也并非是由朝政腐败黑暗或者暴政引起的,明末的农民起义爆发局限於一地、一域,早期是由陕北灾荒引起、后期是因河南大灾荒而壮大。而并非如秦末、隋末、元末那种完全由于暴政的倒行逆施而引起的全国大范围的农民大起义。所以明末的农民起义不像秦末、隋末、元末那样完全不可剿灭与安抚。大明之所以多次剿而不灭,就在于双方都是步兵为主,往往弄不清其行踪所在。满清入关后,之所以很快就能消灭农民军主力就在于满清是以骑兵为主,李自成、张献忠跑到哪满清就追到哪,使得农民军得不到休息与补充。如果大明能够抽调关宁骑兵来对付农民军的话,那么平定农民军也不是难事。
后金之所以对议和比较热衷,在于其虽在辽东占有军事主动,但只要大明在辽东凭坚城加以固守,其缺乏攻城器械只能施行长期围困,收效也甚微,至于要取代大明而据有大明天下,在当时看来不过是痴心妄想,偶尔拿来意淫一下而已。
大明不是两宋,大明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建国国策,其中“筑城”是其最核心,“筑城”是大明的国策并贯行始终,现今残存的各地古城墙基本上都是大明时期修筑的,大明以前的城墙基本都是夯土结构,经不起风吹日晒雨淋、时间的打磨,而大明是以烧砖筑城墙,城墙更牢固、更结实。直到抗战时,中国军队在长城一带、在南京、在其他古城还经常依靠大明修筑的古城墙来作为防御工事与日军对峙。两宋在游牧民族的攻击下之所以处处被动就在于其城防体系过于薄弱而对方骑兵又极为机动灵活。
朱升正是鉴於此,才向朱元璋建言“高筑墙”的。各个城墙都是一个个据点、只要连点成线、再拉线成网,再养些骑兵作为机动力量,这样就可以完全克制住游牧民族的骑兵的机动灵活了,这也是中国可以领先俄罗斯两百多年摆脱蒙古人的黑暗统治的原因所在。更别说长江以南地区,丘陵密布、水网纵横,不像北方中原那样适合骑兵作战,后金人甚至连造船都不会,又如何跨江、跨水、跨海去攻打大明江南呢?
一个王朝的太祖太宗时期往往都是其军队战斗力最强的时候,终后金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三十余年也没有能完全占领辽东,按这个蚕食速度,即便其战斗力能够一直保持,但要侵占整个大明起码也需要三百年时间。事实上八旗的战斗力也就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这两代有战斗力,在满清入关后,多尔衮、多铎死后,八旗战斗力就严重下降了,所以跟满清打了大半生交道的吴三桂才敢在晚年公然反清,平定三藩就主要靠绿营军了。
在当时看来,自古胡人无百年之运,其人口不足,各方面管理制度、技术又极为落后,所以其抵制风险的力量就很薄弱,其部落很容易分裂消亡,历史上好多强盛的游牧民族都是这样,风一般地来,迷一般地消失。后金在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多尔衮与豪格争立时就差点分裂。后金对自己的未来也很不自信,在其入关后也是如此,将东北列为禁地,万一自己在中原待不住还可以像当年蒙古一样退回到东北。事实上,若不是农民军搅局,大明再能支撑二三十年,后金也将随着其军队战斗力的迅速下降而将不足为患。